21世纪最残酷的消耗战:巴赫穆特为何成为俄乌士兵的绞肉机
导读消耗战,巴赫,士兵~21世纪最残酷的消耗战:巴赫穆特为何成为俄乌士兵的“绞肉机 2023年03月19日老羊漫话报导,当然,对乌克兰来说,他们坚守巴赫穆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量,那就是消耗俄军至此,在历时7个多月的惨烈战役过后,巴赫穆特城内的乌军已经不足万人,但面...
在过去的7个月里,俄乌双方不断投入重兵,围绕着这个仅有23平方公里的小城镇进行鏖战。如今这片被战火蹂躏的土地已经是满目疮痍,大大小小的弹坑和密密麻麻的弹壳随处可见,被剥光了枝叶树皮的树木和被炮火摧残的废墟遍布整个城市,死亡和毁灭的气息无处不在。
在郊区,双方士兵在灌满泥水的壕沟中穿行、射击。在城市,士兵们在废墟和瓦砾之间展开厮杀。一些阵地会被反复来回拉锯占领,战斗的胜败常常以米来计算。这是一场发生在21世纪的堑壕战,是一场以人力为主的血肉对决。
人类历史上,如此血腥的一幕曾经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出现过。因此军事专家把巴赫穆特战役描述为21世纪最血腥的战场,是双方士兵的“绞肉机”。
那么,巴赫穆特究竟有什么样的独特之处,值得俄乌两军在此地不惜代价的争夺呢?
巴赫穆特位于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盆地的心脏地带,是一座工业城市。在俄乌冲突爆发前,该市约有7万人口,其中70%是俄罗斯族。
从地理位置上看,巴赫穆特临近俄罗斯边境,东部与卢甘斯克接壤,西北与斯洛维扬斯克相邻,西南背靠康斯坦丁诺夫卡。因为有多条公路和两条铁路在该市交汇,连接着该地区的其他城市,使它成为了乌东地区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该市还拥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等资源,因此它也是乌克兰东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巴赫穆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1571年哥萨克人最先在此建立了边境定居点,以附近的巴赫穆特河命名,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镇。到了18世纪中叶,塞尔维亚族人将巴赫穆特打造成斯拉夫 塞尔维亚的行政中心。19世纪初,该地区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并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开始发展。20世纪初,该城市成为一个以煤炭、铁矿和化学制品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中心。
在过往的历史中,巴赫穆特曾多次更名。苏联时期,为纪念在该市工作和居住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人士阿尔乔莫夫,1924年该市的名字从巴赫穆特改为阿尔乔莫夫斯克。二战期间,这个地方被纳粹德国占领,城市的名字被恢复为巴赫穆特。
战争结束后,苏联重新控制这里,城市的名字又被改回阿尔乔莫夫斯克。1991年苏联解体后,该市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后来,时任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推行去苏联化政策,作为该政策的一部分,2016年,城市的名称再次被改回了巴赫穆特。
其实,通过巴赫穆特城市名称反复改变这件事,我们就可以发现莫斯科和基辅一直在该地区暗中进行角力。这也造成了当地民众在身份认同上的撕裂,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成了一种奢望。
对于巴赫穆特的居民来说,战火纷飞的生活并不是从2022年才开始的,而是从2014年就开始了。
乌东内战中的巴赫穆特
乌克兰独立后,由于失去了苏联时期的优惠政策和补贴,包括巴赫穆特在内的乌克兰东部地区工业基础开始逐渐衰落,经济发展受阻,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2014年年初,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被议会罢免后,波罗申科上台组建了亲西方政府,并开始在乌克兰全面施行“去俄化”政策,这引起了乌克兰东部地区部分民众的不满。从当年4月起,在顿巴斯地区,亲俄民间武装与乌克兰政府军爆发冲突,双方就争夺巴赫穆特进行战斗。最终乌克兰政府军获胜,巴赫穆特重回基辅政权控制之下,此后虽然双方达成停火协议,但小规模冲突仍然不断。
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爆发后,俄军很快就宣布将战略重点转移到顿巴斯地区。
4月18日,顿巴斯战役打响,巴赫穆特随后受到俄军炮击。5月22日,俄军占领波帕斯纳之后,从波帕斯纳撤出的乌军开始加固后方的巴赫穆特阵地。一个月之后,俄军又获得了利西昌斯克战役的胜利,于是将在顿巴斯地区的进攻矛头转向了巴赫穆特。8月1日,俄军对巴赫穆特南部和东南部发起大规模地面袭击,俄乌两军围绕巴赫穆特的战斗也正式打响。
进入下半年,乌军在乌东发动反攻,俄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短暂撤军,巴赫穆特战事趋于平息。10月末,俄方成功占领巴赫穆特郊区多座村庄,与此同时乌军也收复了此前失守的巴赫穆特东部。
11月下旬,俄军给巴赫穆特乌军下达最后通牒,要求在11月27日下午6点必须投降!最后通牒之后,俄军再次从多路向巴赫穆特发起进攻,战火随之升级。随后,乌军在顿巴斯地区投入27个正规军和国土防御旅轮番进入巴赫穆特战场参战。
此时,巴赫穆特周边的大部分战斗已经变成壕沟战,双方士兵在战场上短兵相接,每天都有数百人死亡,但双方都没有取得任何重大进展。11月底,俄军终于突破了乌军在巴赫穆特南翼的防线,双方随即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12月初,瓦格纳集团突破了乌军在巴赫穆特东部的防线,双方在该市东部和东南战区展开巷战。12月中旬,乌军在巴赫穆特的街区内发起反击,迫使瓦格纳集团撤回东郊。虽然城内交火一度平息,但巴赫穆特郊区的战斗仍然十分激烈。
随着时间迈入2023年,巴赫穆特愈发成为俄乌两军的交战焦点。
1月16日,俄罗斯瓦格纳雇佣军宣布占领了位于巴赫穆特以北18公里处的索列达尔,巴赫穆特之战迎来转折。2月22日,瓦格纳集团的部队逐渐从南、北、东三面包围了这座城市,西边唯一的补给通道宽度不足6公里,并完全处于炮火的射程之内,俄军实现了对巴赫穆特乌军的火力封锁。为了迟滞俄军,乌军不惜炸毁了巴赫穆特水库上的一个大坝,倾泻而下的洪水,短暂阻挡了俄军的进攻。
至此,在历时7个多月的惨烈战役过后,巴赫穆特城内的乌军已经不足万人,但面对俄军的进攻仍然在进行顽强的抵抗,一直没有放弃对这条战线的防御。而在这个过程中,俄军也一直对巴赫穆特战线紧咬不放。如果从占领巴赫穆特东部城市波帕斯纳算起,到兵临巴赫穆特城下,俄军在这条战线上花费了7个月的时间,仅仅推进了32公里。
那么为什么俄乌双方要不惜血本,要在巴赫穆特决一死战呢?
最近西方开始不断放出风声,传递这样一种论调:巴赫穆特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战略价值,乌克兰即使撤出这个城市,对战局影响也不会太大。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只是西方为了准备接受乌军在这里的失败而做出的铺垫罢了。
巴赫穆特地处顿巴斯地区的核心。一共有七条重要的公路在这里汇合,还有两条铁路线分别通往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因此它是整个乌军在北部战区的一个交通的中心节点。
如果俄军占据了巴赫穆特,就能获得一个重要的进攻出发地,顺着t0513公路往北可以包抄赛维尔斯克。顺着m03公路往西北,可以攻略斯拉夫扬斯克这座北顿重镇。而一旦斯拉夫扬斯克和赛维尔斯克被俄军拿下,红利曼的乌军将腹背受敌,很难守得住。
紧接着,顺着t0504公路,俄军还可以往西南推进到康斯坦丁诺夫卡,当斯拉夫扬斯克和康斯坦丁诺夫卡被拿下,克拉马托尔斯克也就是瓮中之鳖了。这样一来,俄军就相当于拿下了整个顿巴斯地区。
而对乌军而言,巴赫穆特是北顿最重要的防线,这个中心位置一旦丢掉,乌军不但丧失了在该地区大范围机动的能力,而且还要分散兵力去防守多座城市,对乌军而言也意味着优势变成了劣势。更重要的是,在巴赫穆特背后就是一望无际的东欧平原,从顿巴斯到基辅方向的整个大门就都开了。
另外,根据瓦格纳集团的老板普里戈津的说法。在巴赫穆特和索列达尔之间的广阔区域,还有一个庞大的“地下城市”。当然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而是由位于地下80至100米深的矿洞和隧道组成的交通网络,据说总长度超过了160公里。
这些矿洞和隧道十分宽阔,不仅能容纳数以万计的士兵,装甲和步兵作战车也能在里面通行。有些地方过去还曾举行过足球赛和音乐会。因此他认为,拿下巴赫穆特之后,这一带的地下可以作为战略后勤中心,能为俄军后续进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所以说,正是因为看到了巴赫穆特的独特价值,俄乌双方才不约而同地把这里当成了决胜场。
但是,俄乌冲突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落幕以来战线拉得最长的一场战争,在约上千公里的接触线上分布着5个主要战场和无数的接触面,理论上说战略要地也有不少,可是为什么唯独在巴赫穆特的战斗打得如此惨烈?双方在这个正面只有十几公里宽的小镇上较劲,除了占领土地之外,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呢?
巴赫穆特军事之外的盘算
事实上,俄乌双方之所以在巴赫穆特不惜血本的鏖战,正是因为有着各自的盘算。
其实早在去年11月份,北约在侦测到俄军加大了对巴赫穆特的投入后,就曾建议乌军暂时撤军,毕竟当时乌军阻遏俄军“合围”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可以撤出来再打。但乌克兰方面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坚决,从总统到国防部,一再表示他们不会轻易弃守这里,并声称:“巴赫穆特就是乌克兰!”。
如果仅从情理上来说,乌克兰守土有责,泽连斯基的这一决定无可厚非。但如果从军事逻辑来看,冒着上万士兵可能被围歼的风险死守却非明智之举。不过泽连斯基也是有苦难言,坚守巴赫穆特也是不得已的选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巴赫穆特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乌军的心理底线。从2014年开始,乌军就在这里和反政府武装激战,经过这些年的苦心经营,他们在这里建造了非常坚固的防御体系。可以说,整个乌克兰,除了首都基辅外,其它任何地方的防守都要远远的弱于顿涅茨克地区。
一旦巴赫穆特失守,顿巴斯也就算丢了,这对乌军来说,不仅是军事防线的崩溃,也将会造成心理防线的崩塌——最坚固的“堡垒”都被俄军攻破了,还有哪里能守得住呢?更何况,乌克兰人也知道,就算退出巴赫穆特,那接下来的战斗也会在其他地方打响,与其把战火引向其它城市,不如就在已经成为废墟的巴赫穆特决一死战。
其次,乌克兰目前需要在战场上拖住俄军,来为自己争取时间。现在的乌军全靠西方输血维持,所有武器弹药都靠西方军援,可以说只要西方的军援一断,乌军就只能停战。所以,实际上乌克兰纵然有抵抗到底的心,如果没有西方的军援也只是一句空话。因此乌克兰始终有一种危机感,害怕西方援助会断。
今年初美国和德国终于相继松口答应为乌克兰提供爱国者防空系统、m1主战坦克和豹2坦克等关键技术装备。这对乌克兰来说是一个重大突破,于是很多人因此乐观的认为只要援助一到,乌军会立刻组织反攻结束战争。但是他们却忘了,武器是靠人来使用的。北约的制式装备并非单纯的武器,而是一个系统。
与苏式装备的傻大黑粗,拿过来就能用不同。北约几乎所有武器装备都更为精细和复杂,而且需要依附背后强大的后勤补给和维护系统才能够发挥应有的战力。
比如像m1主战坦克这种装备,从发动机燃油到零件供给都是单独的,光给你一辆坦克其实什么用都没有,甚至还会成为拖累。这一点乌克兰比谁都清楚,即使是他们现在就拿到了北约援助的武器,一时半会儿也形成不了战斗力。
所以除了武器以外,他们还需要北约为他们培养足够数量可以熟练使用这些武器的士兵。而这个过程,少则三两个月,多则一年半载也不一定。所以,等米下锅的乌军只能在战场上尽量拖住俄军,为他们军援到位和人员培训争取时间。
而且泽连斯基也非常清楚,西方之所以会援助乌克兰,看中的就是基辅的“抵抗精神。说的直白点,就是想借乌克兰消耗俄罗斯。而且,乌克兰战场上的战斗越激烈,他就能收获更多的同情和关注。反之,如果战场上的战事太过于平静,他这个热点在西方就会迅速“冷”掉,时间一久,西方如果觉得他没价值了,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减少、甚至是停止援助。
所以泽连司基知道时刻保持一个高烈度的战场态势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马里乌波尔的亚速钢铁厂被围困过程中,他曾经联手西方在全世界搞过一次“悲情”宣传,塑造了一个乌克兰人殊死抵抗的精神图腾,在国际社会收获了无数的同情与支持。
这一次在巴赫穆特,他想故技重施,通过惨烈的战事,向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展示乌克兰的抵抗意志,坚定西方援助的信心。他所谓“巴赫穆特就是乌克兰”这个口号,既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呐喊,也是一种危机宣传,目的就是时刻提醒西方,战争仍在继续,你们输血不能断,军援不能停。
当然,对乌克兰来说,他们坚守巴赫穆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量,那就是消耗俄军。乌军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心,是因为他们在这一地区经营了很长的时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坚固的筑垒区。于是乌军就想凭借着守方的有利地形和工事,尽可能与俄军周旋,不断消耗俄军兵力,打乱他们的进攻计划,为日后反攻争取优势。
但不幸的是,乌军的这个想法居然和俄军撞车了。
俄军的目标不仅仅是占领巴赫穆特
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从冲突一开始的闪电战,打到现在变成持久战,不仅官兵的士气受到影响,俄军战斗力也受到了外界的质疑。特别自从去年俄军被迫撤过第聂伯河之后,在整个上千公里战线,俄军基本上处于守势,只有在巴赫穆特这个节点才有一些主动的进攻。于是一些人认为,俄军之所以要在这里和乌军死磕,主要还是要赢下这一场仗,为自己找回一些面子。巴赫穆特之战,就是俄军的尊严之战。
这种说法不能说没道理,但并不全对。
不可否认,俄军最开始想要拔下这座小镇,可能真只是为了会同依久姆方向的军队对乌东的乌军构成钳形攻势,来个“包饺子”。但在北约情报的帮助下,乌军挫败了俄军的这个作战计划。
所以,在去年10月份,当苏洛维金被任命为总指挥官后,他就调整了作战目标。一方面他将巴赫穆特视为乌克兰战场的重中之重,投入俄军精锐兵力进行猛攻。但在战略层面,苏洛维金又没有把快速攻占巴赫穆特当成首要目标,而是将其视为不断消耗乌军有生力量和装备的“黑洞”。
如果回顾近几个月巴赫穆特的战斗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瓦格纳雇佣军实际上已经冲进城里好几次了,甚至一度已经拿下了半个城,但最终还是撤了回来。就这样双方在同一个地方反复拉据。在乌军看来,这是因为他们防守成功,俄军打得拉胯,所以防守的意志更加坚定,于是就不断的申请更多的援军。
但其实,这正是苏洛维金为了消耗乌军,而采取的“引蛇出洞”和“围点打援”的战法。俄军依靠瓦格纳雇佣军的优势,在发动猛烈地面攻势的同时,故意露出一些破绽,让乌军以为有机可乘,于是不断暴露防守力量,再不断增援,而俄军则使用各式远程火力反复收割人头。
因为俄军的特别军事行动并不只是简单的占领土地,还要实现乌克兰的“去军事化”目标。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乌军组织大规模反攻之后,俄军不得不放弃大片的土地。这使俄军意识到,在乌克兰有西方军援的情况下,一城一地的争夺并不能奠定最终的胜利,只有持续不断地消耗乌克兰的有生力量才是关键,最终胜利的天平才会向俄罗斯倾斜。
正是在这种消耗对手的想法支配下,俄乌双方在巴赫穆特战场上就出现了奇怪的一幕,攻方不急着占领阵地,守方誓死不撤出阵地,都在不惜一切地打消耗战。
不得不说,俄乌双方的谋划不可谓不精妙,但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却是士兵的生命。而且,在他们消耗对方的时候,其实自己也在承受着巨大的损耗。尤其是对乌克兰来说,西方可以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却绝不会派兵替乌克兰上战场。鉴于乌克兰国内已经过数轮征兵,仗打得越久,兵力问题才是乌克兰最大的软肋。俄罗斯也不例外,兵源不足从冲突爆发一开始就困扰着俄军,虽然经过两轮兵源补充,但相对于俄军从哈尔科夫到赫尔松漫长的战线来说,兵力仍然捉襟见肘。即便是拿下了巴赫穆特,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后续推进也成问题。
所以,最终决定巴赫穆特战役胜负的,或者说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可能不是先进的武器,而是看谁能拖到最后。
发表观点(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