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们将不再使用现金
导读2025年消灭大额纸币?专家发声,据和讯网2023年01月26日最新关于2025年,人们将不再使用现金的快报,但实际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普惠金融的推广必然依赖于货币电子化,而移动支付、生物识别、大数据分析这些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这些科技企业...
根据德意志银行前行长约翰·克莱思2016年初预测,2025年,人们将不再使用现金。而越来越多的国家货币电子化改革加速,预示着这一预测不再只是计划中,风暴有可能提前到来……
由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20年,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的战斗将愈演愈烈。最终电子货币取代传统货币已经是必然之势。只是在这一过程中,传统货币将以怎样的方式战斗到最后?而新货币是否会是未来百年最佳货币形式?其中有什么bug是新货币的硬伤?
想了解这样问题,可以看一下诺伯特·海林的《新货币战争》。该书作者站在去货币化观点的对立面,以谨慎的态度面对时代巨变。相对于去电子处带来的好处,该书更多的分析去电子化带来的风险,如隐私权的丧失,大数据下个人数据的二次利用。
要看懂《新货币战争》,首先要了解一些概念。
普惠金融:联合国对普惠金融的定义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应该不断健全法律、政策和监管框架,构建完善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共同为弱势群体提供其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其特点是针对小额信贷,解决贫困人口,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如市场上的花呗、京东金融等就是在这一概念下发展而成的产品。
普惠金融联盟:简称afi,是在普惠金融概念下产生的一个国际联盟,旨在通过提供资金、技术、物流等方面的支持以及经验、研究等信息的共享平台,帮助各成员国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可行的金融服务拓展政策和计划。
《新货币战争》全书的思路是:一些一流的技术厂家、科技公司(如亚马逊、微软)共同成立了afi,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全世界扶贫。但实际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普惠金融的推广必然依赖于货币电子化,而移动支付、生物识别、大数据分析这些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这些科技企业的手里。
普惠金融惠及到的每一个,都将为这些大数据模型奉献数据。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买尿不湿的男士中有多少人会兼买啤酒?
开奔驰的人士都喜欢听什么音乐?
月消费1万会以上的人喜欢把钱花在什么地方?
个人很难准确回答这些问题,但大数据可以,在商人眼里,这些数据比钻石还要珍贵。在数据即是价值的时代,精明的商人都明白大数据抓在谁的手里,谁就是时代之王。
毋庸置疑,普惠金融下的货币电子化的确可以解决贫困国家现有金融体系下对弱势、贫困人口支持不足的问题。总体而言有如下好处:
打击洗黑钱:电子货币的可追溯性是打击黑钱的神器,假如全世界都实现货币电子化,洗钱活动将无处可藏。
减少流通成本:传统纸币从制造到流通再到收回是有一定成本的,而货币电子化减少了这一成本支出,同时也能增强货币的流通速度。
大数据背景下可更好的实现个体化金融:可以根据个人信用、社会状态、工作性质、社保交纳情景等等数据实现个人个性化信贷。这一点是普惠金融最大的卖点,也是js们打破头皮也要争取的主阵地。
想起一个老故事,清末洋人卖煤油灯(那时普通家庭没见过这东东),刚开始卖时没人买。他们就送灯,老百姓看白拿还不好吗?于是疯抢。当使用一段时间发现确实比过去的油灯好用,生活中已经离不开时,发现煤油灯和煤油均涨价了。
这个方法在互联网产品推广过程中常常被使用,屡试不爽,吃瓜群众都吃这一套。在此提一下这个问题,没别的意思,只是想大家能做一个懂行的吃瓜群众,起码知道瓜是怎么来的。
正是因为货币电子化这些特点很好契合了大多数发展国家打黑、扶贫、促消费的规划,是民生工程、政绩工程。发展中国家都不惜余力的发展。但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电子支付也有很多问题。
对金融业的挑战:这是宏观上的战场。电子货币对金融机构货币发行主体提出挑战,在发行、监管、流通上都存在许多技术难题。
隐私问题:网上购物、电子转账、商场消费这些数据的保护现在还无法从法律、技术(加密技术)上完善。而消费者对隐私的保护意识还很弱。
病毒的阴影:电子货币在计算机中是以数据形式保存和处理的。如此计算机病毒的影响始终无法忽略。如有一天,你发现微信或支付宝里的钱钱归零,也许那就是病毒引发的世界大战开始了……
去货币化正反两方的拉锯战还在延续,《新货币战争》中用很多案例证明了对这场战争的担忧不是无地放置。去货币化的浪潮无法阻挡,但它最终会是人类之福,还是人类之祸还需时间验证。
发表观点(25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