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快讯  > 

52个出自《道德经》的常见成语,你知道几个?(慈的组词有哪些呢)

  • 浏览4138次
  • www.lenqiu.com
  • 评论0条
  • 导读慈的组词有哪些呢~约2500多年前的一天,一位老者,骑着青牛,来到函谷关前。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过关。来人正是老子。他迎入老子,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遂去,不知所终。这短短的五千言,便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道德经》。...


    52个出自《道德经》的常见成语,你知道几个?

    约2500多年前的一天,一位老者,骑着青牛,来到函谷关前。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过关。

    来人正是老子。他迎入老子,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遂去,不知所终。

    52个出自《道德经》的常见成语,你知道几个?

    这短短的五千言,便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道德经》。

    此书深奥难懂,历来众说纷纭。

    以下52个成语均出自《道德经》,或许能够带我们,管窥老子思想的魅力!

    52个出自《道德经》的常见成语,你知道几个?


    1、玄之又玄

    【解释】: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有无相生

    【解释】: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

    【出自】: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功成不居

    【解释】: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第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4、和光同尘

    【解释】: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出自】: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2个出自《道德经》的常见成语,你知道几个?



    5、天地不仁

    【解释】: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6、天长地久

    【解释】: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自】: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7、上善若水

    【解释】: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金玉满堂

    【解释】: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52个出自《道德经》的常见成语,你知道几个?



    9、功成身退

    【解释】: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目迷五色

    【解释】: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11、宠辱若惊

    【解释】: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

    【出自】: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视而不见

    【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

    【出自】: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52个出自《道德经》的常见成语,你知道几个?



    13、听而不闻

    【解释】: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

    【出自】: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14、涣然冰释

    【解释】: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出自】: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15、虚怀若谷

    【解释】: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6、绝圣弃智

    【解释】: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

    【出自】: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52个出自《道德经》的常见成语,你知道几个?



    17、少私寡欲

    【解释】:减少私欲之意。

    【出自】: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8、相差无几

    【解释】: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出自】: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19、如登春台

    【解释】: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出自】: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20、飘风骤雨

    【解释】:指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52个出自《道德经》的常见成语,你知道几个?



    21、余食赘行

    【解释】: 余食,即剩饭;赘,即多余;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出自】: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22、天大地大

    【解释】:形容极大。

    【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3、道法自然

    【解释】:指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

    【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知白守黑

    【解释】: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

    【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52个出自《道德经》的常见成语,你知道几个?



    25、去甚去泰

    【解释】:指做事不能太过分。

    【出自】: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26、天道好还

    【解释】:天道:天理;好:常常会;还:回报别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

    【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27、佳兵不祥

    【解释】:意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战非祥事。

    【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8、知止不殆

    【解释】:指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出自】: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殆。”


    52个出自《道德经》的常见成语,你知道几个?



    29、自知之明

    【解释】:指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0、淡而无味

    【解释】:泛指菜肴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出自】:第三十五章:“淡乎其无味。”

    31、将夺固与

    【解释】: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给予。

    【出自】: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32、无中生有

    【解释】: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出自】: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52个出自《道德经》的常见成语,你知道几个?


    33、若存若亡

    【解释】: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出自】: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34、大器晚成

    【解释】: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5、大音希声

    【解释】: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6、知足不辱

    【解释】: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

    【出自】: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2个出自《道德经》的常见成语,你知道几个?



    37、大巧若拙

    【解释】:指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很简单。

    【出自】: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38、知足常乐

    【解释】: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

    【出自】: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

    【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出自】: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40、祸福相依

    【解释】:是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出自】: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52个出自《道德经》的常见成语,你知道几个?



    41、根深蒂固

    【解释】: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42、以德报怨

    【解释】: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与别人的仇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43、轻诺寡信

    【解释】: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释】:谓走一千里路,也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2个出自《道德经》的常见成语,你知道几个?



    45、慎终如始

    【解释】: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6、俭故能广

    【解释】:指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又解为行事简单方可广博,俭,同“简”。

    【出自】: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47、寸进尺退

    【解释】: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出自】: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48、被褐怀玉

    【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自】: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52个出自《道德经》的常见成语,你知道几个?



    4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解释】: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出自】: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50、小国寡民

    【解释】:国家小,人民少。

    【出自】: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51、鸡犬相闻

    【解释】: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2、老死不相往来

    【解释】:指彼此不,不交流情况。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些只有益阳人才听得懂的成语

    我们都知道

    益阳

    是一座有着千年文化历史的城市

    益阳话博大精深

    走到哪说到哪

    益阳人自创的成语

    这可是只有益阳人才能听懂的哦

    一起来看看吧

    专属于益阳人的成语

    这些只有益阳人才听得懂的成语

    噹噹当当

    ☟☟☟

    益阳方言成语

    汗(an)巴水滴(dia)

    作为土生土长的益阳人,这个肯定难不倒你们,对啦!就是汗流浃背的意思,这拿来形容一网妹在太阳底下的样子最适合了。

    这些只有益阳人才听得懂的成语

    丫里丫叉

    要是被益阳人说了这个,你可要长点心了,说明你喜欢找岔子,“身上长刺、头上长角”,不能与人融洽相处。

    这些只有益阳人才听得懂的成语

    忘(ang)死忘命

    再来看这个,又是死呀又是命呀,不知道的还以为要结束生命了,不过,这个离本意也差不多了,它就是形容一个人舍得付出,到了忘我地步。

    这些只有益阳人才听得懂的成语

    糍(ri)粑心肠

    大家还记得那首歌么?让一网妹唱给你们听哈,“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这个成语说的就是慈善,心太软以糍谐音“慈”,来宣扬善良之人。心(bu)太(yao)软(lian)说的不就是一网妹我么?

    这些只有益阳人才听得懂的成语

    锐喊锐叫

    这可不是形容你歌声优美,说的是一个人发出了刺耳的叫声,又同“鬼喊鬼叫”。

    这些只有益阳人才听得懂的成语

    胡(wu)子拉叉

    这个一般是形容男士的,说的是胡子凌乱,不修边幅。以后要是见到胡子又长又乱的人,赶紧向他吐出这一句高大上的话吧。

    这些只有益阳人才听得懂的成语

    素素利利

    讲了个胡子拉叉,来看看它的反义词吧,素素利利,一看就是个干净利落的样子,当然啦,它的意思就是干干净净

    这些只有益阳人才听得懂的成语

    乌漆抹黑

    这个最适合在停电的时候讲了,也是小偷们的最爱,它就是漆黑,没有光亮的意思,一网妹最不喜欢了,没了光,心情都不美丽了。

    这些只有益阳人才听得懂的成语

    宝里宝实

    可怜的我,总是被人这么说,桑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在益阳,这可是形容一个人说话办事不得体,智商低,有时也用于亲友间的笑嗔,“宝里宝气”的意思与它相似。

    这些只有益阳人才听得懂的成语

    作孽巴沙

    这是益阳人发出的怜悯,可怜巴巴的意思,对于弱者,这样形容再适合不过了。

    这些只有益阳人才听得懂的成语

    熨式熨贴

    这是什么,要是给外地人看,还真是让他们摸不着头脑,一网妹来说说,它就是办事妥帖到位的意思,有时候还形容穿着整齐合适。

    这些只有益阳人才听得懂的成语

    小三娘娘

    初看上去,是不是想起古代帝王的妃子了,可能以为是一个叫小三的娘娘吧,no,这说的是,忸怩作态不爽快,但又把自己当盘菜。以后有看不惯的人就拿这个讲他。

    这些只有益阳人才听得懂的成语

    踢脚拌手

    从字面上看,又是踢到了脚,又是拌到了手,想想就知道是形容性急,小伙伴们,你们是不是这样的呢?

    这些只有益阳人才听得懂的成语

    七哩八哩

    孙猴子的师傅就是这类的,啰里啰嗦,有时候它也形容索求太多。

    这些只有益阳人才听得懂的成语

    泥古隆咚

    一听这词就觉得欢快极了,这个最适合形容小孩了,小时候的我们是不是特喜欢玩泥巴呢?这个说的就是满身泥巴。

    这些只有益阳人才听得懂的成语这些只有益阳人才听得懂的成语

    这样的成语是不是很有韵味

    想想我大益阳

    千年之都

    历史、文化、经济

    样样给人惊喜

    方言成语当然远远不止这些

    要是一直说下去

    可以嗨个三天三夜呢,

    今天就到这里吧!

    :益阳一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52个成语,洞见《道德经》的智慧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共81章,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1、玄之又玄

    【解释】: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有无相生

    【解释】: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

    【出自】: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功成不居

    【解释】: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第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4、和光同尘

    【解释】: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出自】: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2个成语,洞见《道德经》的智慧

    5、天地不仁

    【解释】: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6、天长地久

    【解释】: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自】: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7、上善若水

    【解释】: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8、金玉满堂

    【解释】: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52个成语,洞见《道德经》的智慧

    9、功成身退

    【解释】: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

    【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目迷五色

    【解释】: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11、宠辱若惊

    【解释】: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

    【出自】: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视而不见

    【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

    【出自】: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52个成语,洞见《道德经》的智慧

    13、听而不闻

    【解释】: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

    【出自】: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14、涣然冰释

    【解释】: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出自】: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15、虚怀若谷

    【解释】: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6、绝圣弃智

    【解释】: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

    【出自】: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52个成语,洞见《道德经》的智慧

    17、少私寡欲

    【解释】:减少私欲之意。

    【出自】: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8、相差无几

    【解释】: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出自】: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19、如登春台

    【解释】: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出自】: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20、飘风骤雨

    【解释】:指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52个成语,洞见《道德经》的智慧

    21、余食赘行

    【解释】:余食,即剩饭;赘,即多余;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出自】: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22、天大地大

    【解释】:形容极大。

    【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3、道法自然

    【解释】:指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

    【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知白守黑

    【解释】: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

    【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52个成语,洞见《道德经》的智慧

    25、去甚去泰

    【解释】:指做事不能太过分。

    【出自】: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26、天道好还

    【解释】:天道:天理;好:常常会;还:回报别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

    【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27、佳兵不祥

    【解释】:意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战非祥事。

    【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8、知止不殆

    【解释】:指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出自】: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殆。”

    52个成语,洞见《道德经》的智慧

    29、自知之明

    【解释】:指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0、淡而无味

    【解释】:泛指菜肴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出自】:第三十五章:“淡乎其无味。”

    31、将夺固与

    【解释】: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给予。

    【出自】: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32、无中生有

    【解释】: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出自】: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52个成语,洞见《道德经》的智慧

    33、若存若亡

    【解释】: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出自】: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34、大器晚成

    【解释】: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5、大音希声

    【解释】: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6、知足不辱

    【解释】: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

    【出自】: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2个成语,洞见《道德经》的智慧

    37、大巧若拙

    【解释】:指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很简单。

    【出自】: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38、知足常乐

    【解释】: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

    【出自】: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

    【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出自】: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40、祸福相依

    【解释】:是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出自】: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2个成语,洞见《道德经》的智慧

    41、根深蒂固

    【解释】: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42、以德报怨

    【解释】: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与别人的仇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43、轻诺寡信

    【解释】: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4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释】:谓走一千里路,也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2个成语,洞见《道德经》的智慧

    45、慎终如始

    【解释】: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6、俭故能广

    【解释】:指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又解为行事简单方可广博,俭,同“简”。

    【出自】: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47、寸进尺退

    【解释】: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出自】: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48、被褐怀玉

    【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出自】: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52个成语,洞见《道德经》的智慧

    4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解释】: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出自】: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50、小国寡民

    【解释】:国家小,人民少。

    【出自】: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51、鸡犬相闻

    【解释】: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2、老死不相往来

    【解释】:指彼此不,不交流情况。

    【出自】: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古典文学与诗词”

    :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霖雨不吃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