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寄存行李多少钱一公斤,14年2万里,13427箱故宫文物,一群人暗暗发誓:“人在文物在”
导读故宫寄存行李多少钱一公斤~临行前,他的妻子问他,“我们要去哪?”吴瀛沉默了许久,说了句,“我也不知道”。点击添加片描述(最多60个字)卡车车队上装的,是从故宫清点出来的2000箱珍贵文物。坦白来说,这是一件很“蠢”的事情。这些文物,日本人觊觎已久。带着它们,一定会受...
临行前,他的妻子问他,“我们要去哪?”
吴瀛沉默了许久,说了句,“我也不知道”。

点击添加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卡车车队上装的,是从故宫清点出来的2000箱珍贵文物。
坦白来说,这是一件很“蠢”的事情。
这些文物,日本人觊觎已久。带着它们,一定会受到日本人的追杀。说是转移,实则是逃亡。
而且,故宫又是谁的呢?
在21年前,它还叫紫禁城,属于爱新觉罗·溥仪。
但很明显,溥仪没把它当成自家的——他用“赏赐”的名义,把故宫的珍宝交给弟弟溥杰,让他卖了换钱。
1925年10月10日,它改名成故宫博物院,开始对外开放。
据说,故宫博物院,属于每个中国人。可这话,谁又相信,谁又会为了那堆死物,白白搭上性命。

点击添加片描述(最多60个字)
但有人,这么做了。
这是一场没有目的地的逃亡,这是一场人类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转移。
那是一场注定艰难的旅途。
13427箱文物,后面是失去的家园和飞机大炮的围追堵截,前方呢?没有人知道前方是哪里,故宫的院长也不知道。
但前方可能会有什么呢?
那是战火纷纷的时期,前方可能会有日军的飞机大炮;
那是民不聊生的民国,前方可能会有等待劫宝的土匪;
那是一个寒冷的2月,前方可能会有大雪纷纷;
那是未知的旅途,前方可能会是风餐露宿的旷野;
那是相对安全但无比潮湿的南方,前方可能会有白蚁和鼠患…
他们运的可是文物啊,出了任何一点问题,那些跨越千年的文物,历经无数人的努力保留下来的文化符号,都有可能会在他们的手上,毁于一旦。
他们一群文人能做的是什么呢?好好地打包。

点击添加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听起来我像是在开玩笑对吧,但这一步真的是重中之重。
大家都有搬家的经历吧,你就算从你住的地方,顺着柏油马路平缓地搬到隔壁小区,草草地打包装箱,一辆中型货车的家当,你可能要打包上一整天。
但他们打包的可是文物啊,那里面有易碎的唐代瓷器,会破的宋代书画,还有印着中国最早石刻诗文的石鼓。
那石鼓出土于唐代,距离专家们打包文物的此刻,已经1300年了。
每面重达1吨多,有足足10面,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
这1300年里,有多少人保护过它们,我们不得而知;但那一天,交在了那群学者手上。

点击添加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由于往年的战乱,再加上时间的摧残,上面的石皮早已经开始脱落。原本的718个字,只剩下327个了。
这些文字稍一碰撞,就极有可能被损坏,但这些石鼓真正的价值,就是上面的文字。
为了让文字完好无损,专家们想尽了各种办法:
拿极薄极软的棉纸蘸水浸湿蒙在石鼓上

点击添加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又拿镊子将湿润的绵纸塞进石鼓的裂缝里,以防压坏

点击添加片描述(最多60个字)
为了避免撞坏,他们拿棉花把石鼓一层层包裹起来

点击添加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然后,拿厚绵纸裱糊妥帖

点击添加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再拿细麻绳一圈圈缠绕,捆起来

点击添加片描述(最多60个字)
来棉被将石鼓完全包裹起来

点击添加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然后,再用粗麻绳扎紧

点击添加片描述(最多60个字)
接着,才能打包装箱

点击添加片描述(最多60个字)
13427箱文物,他们几乎都是这么层层打包的。即使没有棉被,他们至少也会放上纸、棉花、稻草和木箱,有的甚至还会在木箱子外面套一个铁盒子。
因为实在是太重要了,所有文物全都是由故宫里的文物专家、老职工,以及当时的故宫领导一件一件亲手包装的。
每一件文物,他们都会登记造册后再装箱,每一箱上面,都写上了编号。
单单是打包,他们就花了接近一年的时间。
因为他们要保证,不仅是在南方潮湿的天气里,而是无论是翻车,还是进水,13427箱文物都要完好无损。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地搬家——文物们的搬家。
这段旅途就像吴瀛说的那样,没有目的地。
他们原本准备去南京,但他们走的太急了,南京根本没有地方放。
大家只好把文物运到上海,等到南京朝天宫的库房建好,才运到南京去。
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

点击添加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只是,他们并没有在南京待多久。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沦陷,故宫文物危在旦夕。
大家决定,把文物兵分三路,进行西迁。

点击添加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第一队80箱文物,由那志良带队走“南线”,这批文物虽然少,却极其珍贵,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吴道子的《钟馗打鬼》都在其中;

点击添加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第二队7286箱文物,走“北线”,经郑州、西安往西;
第三队9369箱文物,由欧阳道达、马衡等带队走“中线”。
谁也不知道具体要走哪里,因为他们的路线,是由敌人的飞机和炮弹决定的。
只不过,第三批“中线”文物,乘着英国“黄埔号”轮船,刚刚驶离码头的第4天,南京就沦陷了。
日军进入了原本存放故宫文物的朝天宫,将文物洗劫一空,连朝天宫屋脊上的装饰物“鸱吻”都被他们拆下来占为己有;国学书馆的档案和书也被掠走或烧毁。

点击添加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然后,就是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所幸的是,这批文物,也就是我们的文化命脉保住了。
但危险还在前面。
南线的文物到长沙时,原本放在岳麓书院,后来他们决定在岳麓山下凿洞存放文物。
几周后,山洞凿好了。马衡却突然接到密电,日军即将大规模轰炸长沙。
他们立即组织人手,把文物向贵州转移。
他们刚走没多久,多架日本飞机就俯冲下来,湖南大学书馆瞬间被夷为平地。

点击添加片描述(最多60个字)
除了战火,其他的灾祸也不断。
北线所走的路是最艰险的一队,他们需要途径郑州,到西安、宝鸡,需要翻越莽莽秦岭,才能南下到广元、成都。
他们到达秦岭的时候,正是寒冬,茫茫大雪封路,他们运送著7286箱文物,边走边打滑。
车队中,一辆车的“拉杆”突然断裂,车辆瞬间失控,朝一棵大树撞去,装有文物的几个大箱子立即飞出车外。

点击添加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工作人员赶紧下车检查,这几个箱子里装的,正是刻着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的石鼓,每个重1吨多,所幸工作人员打包的好,石鼓并未损毁。
但还要装到车上去啊。这些极少接触体力活的故宫文物专家们,一个个绳拉肩扛,把重达一吨的石鼓,硬生生弄到了车上。这花了他们整整一天的时间。
还有一次,第三队的文物途径绵阳时,必经的一座桥梁正在修建。于是,人们在桥旁搭了一座便桥,让运送文物的车辆通过。
一辆车子通过便桥时,却不小心翻了下去。
幸运的是,桥不高,文物没有摔坏;河床是干涸的,文物也没有浸湿。
但也并不总是这么幸运,1939年,文物从重庆沿水路运往乐山。
但是长江的丰水期太短了,他们想尽了办法,也只雇佣到了11艘木船。为了保证文物顺利过去,他们只能白天黑夜连轴转地搬运。

点击添加片描述(最多60个字)
故宫职员朱学侃到船上去装运,由于夜色太黑,朱学侃没有注意到已经打开的舱盖,一脚踩空,坠入舱底,重伤身亡。
这是为文物南迁,牺牲的第一个人。
走之前,他们大部分人都曾暗暗发誓:人在文物在。
他们真的不辱使命,有人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终于把文物全部安全运达四川乐山峨眉一带。
从1933年到1947年,这场中国文物的长征,花了足足14年的时间,跨越了20000里,在山河破碎的中国,在无数人牺牲的年代,它们躲过了日军的轰炸,躲过了无数场天灾人祸。
13427箱又64包文物,几乎完好无损。
1958年,在离京长达25年后,最后一批文物终于完好抵达北京。
它们完好地躺在今天的故宫里,供我们每一个人参观。
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安安静静的文物背后,还有那麽一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1912~1949年:故宫文物到底丢了多少?
作者: 周冉
晚清以来,中国文物命途多舛,什么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华日军等侵略者自不必说,那些私自变卖的中国人也是不胜枚举。而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古代艺术品收藏中心,故宫博物院的上百万件藏品也如同那个时代一样——动荡不安。
所以,故宫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

溥仪在御花园内
故宫流失的文物数字几乎无法统计,故宫和中南海、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沈阳故宫等是一个整体,古代都是宫苑禁地,它们的文物都是互相交流的。《女史箴》原来在故宫的建福宫花园摆放,后来放到了圆明园,从圆明园流失了,现在在大英博物馆。好多不是故宫流失出去的,但也是皇宫的一部分,特别是圆明园。所以很难说故宫流失了多少,不如整体地去看清代皇家宫廷到底流失了多少,也许更容易厘清一些。但要想找到准确的数字,那是非常难的。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曾经这样说。
目前世界上有几十个国家的博物馆藏有清宫旧藏文物,这些文物流失于各个历史时期,多数有战争和政治原因。
今天的故宫博物院依然是保存清宫旧藏文物最多的地方,“全世界的博物馆几乎都是金字塔形的藏品结构,塔尖上是镇馆之宝、珍贵文物,腰身是量大面广的一般文物,底层的是待研究、待定级的资料。故宫博物院是个例外,它是倒金字塔,也就是珍贵文物占93.2%。”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这样骄傲介绍故宫珍藏,并在2015年初公布了故宫文物清理的最新汇总结果——“1807558件套,有整有零”。
但是,到底流失了多少?

败家的末代皇帝
除却八国联军无法统计的疯狂掠夺,清末故宫珍宝流出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宫人监守自盗。
1912年清帝名义上退位,溥仪关起门来做皇帝,清末小朝廷依然占据紫禁城。军阀统治社会动荡,紫禁城绝不是铁板一块,宫中人人自危,很多人常常偷走一些小物件卖掉换钱防身。小小年纪的溥仪并不擅长管理,偷盗愈演愈烈,这些人很快把目光集中在耀眼的建福宫。建福宫是名副其实的皇家宝库,这里存放着乾隆皇帝最爱的珍玩字画、金银法器,乾隆死后这里的东西原样加锁封存,几代皇帝下来从未启封。
溥仪也察觉到了宫中的偷盗,洋老师庄士敦曾告诉他,他所居住的地安门街上,有许多家古董铺子,铺子老板不是宫里的太监就是内务府官员,里面卖的大多是从宫里偷出来的东西。在亲信的怂恿下,溥仪决定清点建福宫珍宝。清点工作刚刚开始,就被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火打断。通天火灾究竟烧掉了多少东西,至今是一个谜,内务府只稀里糊涂汇报说:金佛2665尊,字画1157件,古玩435件,古书几万册。火灾原因就更难查明,官方说法是油灯起火,更多清史研究者认为,是宫中人为了掩饰自己的偷盗,人为放火。一个多月后清理火场,竟从灰烬中炼出17000多两黄金。此后溥仪驱赶了宫中大部分太监,还在建福宫的废墟上新建了一个网球场。
1923年,学者王国维和罗振玉接受逊帝溥仪召唤入宫任职,为南书房行走,食五品俸禄。很多学者认为,同年的建福宫大火,可能正是小朝廷召王国维入宫的原因,因为“宫中需要人整理古玩”。王国维入南书房后,对内务府典卖宫藏文物抵债的行径时有目睹耳闻。1924 年5月,王国维给罗振玉的信函中述说了自己的见闻: “前日太真来,谈近日运出诸物甚多,拟作抵以供裁减之用(裁减须还各债),皆戚畹主之。”“戚畹”即溥仪的岳父、皇后婉容的父亲荣源,时任“内务府大臣”。
宫人监守自盗尚属偷偷摸摸,皇帝典当家产就堂而皇之了。1923年逊清皇室向北京汇丰银行借款,以各种金器80件作为抵押,借款80万元,以弥补皇室280万元的亏空。具体的抵押物品明细在当时的合同上都有详细记载,以金编钟为一部分,折40万;金册宝、金塔、金壶、金盘等器物为另部分折40万元。按当时的金价,仅册宝一项就40万也不止,其余的就等于白送。据溥仪自己回忆:“这样的抵押和变价、每年总要有好几宗,特别是逢年过节需要开销的时候”。1924年6月16日,他再向盐业银行抵押玉器365件、瓷器200件、珐琅器23件、红雕漆28件,其中包括一些宋代名窑瓷器。变卖文物,是小朝廷特殊的生存方式。
1922年7月至12月,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向宫外转移出宋元版珍贵古籍210部,唐宋元明清古代字画2000多件,其中包括顾恺之的《洛神赋》、唐阎立本的 《步辇》、周昉的《挥扇仕女》和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等等,这些无价之宝由溥仪的堂弟溥佳护送到天津英租界13号路166号楼。
1924年11月,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随从带走大量所谓私人财产,其中包括经过精心挑选的众多文物。溥仪出宫后躲进日本公使馆。1925年2月溥仪秘密潜往天津,在天津日租界内设立行宫,仅藏在日租界张园内的故宫文物和珠宝即达70多箱。溥仪居住天津期间,市面上常有宫里的玩意出现搅动当地文物圈。
1931年11月溥仪在日本人的策划下秘密逃往东北出任伪满洲国皇帝,出逃时除随身带走一大批文物外,尚留天津的一些文物下落不明。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当时伪满都城新京(今长春)一片混乱,很多人转移各种物资准备最后逃亡。溥仪最重要的准备就是指使随从将原故宫文物和后来搜刮来的大批珍贵珠宝装上汽车,其中有价值连城的顶珠冠、镶金猫眼石坠、清代龙袍等,他所携带大多数文物的最终命运,是被日军哄抢,下落不明。被苏联方面截获后,溥仪也曾想以献宝换取居留权,最终没有成功,所带文物珍宝被迫留在了苏联。
数量众多的故宫文物精品除溥仪随身携带的468件最后回归祖国外,其他文物不知所踪。
溥仪从东北出逃后,他所住的小白楼被打开,东北文物市场立刻繁荣起来,有不少人为了多卖点钱跑到北平琉璃厂找大买家。价值连城的宝贝接连出现在北平,琉璃厂的老板们干脆组团到东北扫货,圈子里所谓“东北货”名声越来越大。收藏家张伯驹花重金购买了不少传世名画,其中就包括《韩熙载夜宴》。20世纪50、60年代,这些文物被陆续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瓷器装箱前集中情形
内阁大库档案废纸价拍卖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溥仪走了,带走能带走的,带不走的就成了有些人眼中的肥肉。1927年1月8日,北洋政府开始变卖故宫不易长期存放的消耗品,如食品、药材、茶叶、洋烟、洋酒、皮货、绸缎等。1928年10月,国府委员经亨颐提出“废除故宫博物院,分别拍卖或移置故宫一切物品”,并提出五个论点:故宫博物院名义不通;办院是为了做皇帝者的准备;博物院不应据有书与文献;逆产应当拍卖;保管不善难免以伪换真,使“保管”变为“保完”的黑手。这一提案竟然被顺利接受,一时舆论大哗。此事之后故宫博物院虽未停办,拍卖却一直继续。1932年2月,拍卖不仅处理了永寿宫的银锭和金砂,还变卖了一些文物、贡品。

工作人员正在将挑选好的瓷器放在垫好的衬纸上面准备包装
金银被拍卖,档案竟也难逃。王国维曾作《库书楼记》,详细记述罗振玉发现内阁大库档案的流失和收购经过。清朝二百多年,宫廷公文档案堆积如山,都集中收藏于内阁大库。1909年内务府修缮内阁库房,将年代近一些的档案搬移到文华殿,而准备将年代久远的档案予以销毁。时任学部大臣的张之洞和在学部供职的罗振玉建议将所有档案移交学部书馆收藏,此后搬运了一部分到国子监,仍有大批档案留在内阁大库,直到清朝灭亡。1912 年,民国政府在国子监成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内阁档案作为藏品,后来筹备处迁到紫禁城午门城楼,又将内阁档案从国子监搬移到午门外朝房和端门的门洞里。如此波折,自然有不少文献损失散佚。
1921年,教育部为筹发历史博物馆职员薪金,将大部分档案装成八千多麻袋(一说是九千多袋),按废纸价格卖给西单牌楼北大街的“同懋增”纸品店。1922年3月,曾入职小朝廷的罗振玉在北京书肆发现洪承畴的《洪文襄揭帖》和朝鲜国王贡品表,立刻察觉到它们的价值。得知这些文献来自内阁大库,由当时的历史博物馆出售给废纸商人,他追踪找到纸品店,以高价悉数买下。罗振玉曾打算筑楼以收藏这批难以计数的档案,但由于财力原因,未能如愿。不久,他将这批档案卖给藏书家李盛铎。1928年,北平历史语言研究所作价从李盛铎处将内阁档案收购,才最终将其归属国有。
北平沦陷时期的文物流失
九一八事变后,故宫博物院文物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故宫文物南迁迫在眉睫,准备工作千头万绪。几百万件文物不可能全部运走,也不可能细细筛选,结果有些精品未被收入,次品却整箱带走。这些被选中的文物包括书画、铜器、瓷器、象牙、珐琅、善本等,共分5批,计19690箱62万件。

中的建筑物为宝蕴楼。两个工友正在将空箱子抬上去准备装箱。楼门口站立者为古物陈列所的工作人员。宝蕴楼修建于民国时期,是古物陈列所用来存储文物的仓库。见《故宫文物南迁史料展》

文物装箱前的准备工作
由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负责,开始做文物迁运前的筛选打包工作,为此他们还专门聘请了极富这方面经验的文物古董商指导。打包文物采用的方法是,根据文物的形状用稻草做衬,以棉花贴紧,外面包上优质棉纸,这种专业的文物打包方式经得起长途跋涉和剧烈颠簸。几十万件文物在上万里的运输过程中竟一件未损。

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制度:文物在点查、提集及装箱时均有军警在场监盘以昭信天下。文物南迁时更是如此
1933年2月5日晚间,北平全城戒严。13491箱文物从神武门广场出发,由几十辆板车轮流运往火车站,军队全程护送,沿途军警林立。不到120天的时间里,五批文物循序运往上海,后又辗转至南京朝天宫。

文物集中于库房准备装箱情形,见《故宫文物南迁史料展》

集聚在午门前预备南迁的故宫文物 1933年6月23日发稿 (私人收藏家提供)
但随着战事不断深入,南京也不是安全之地,文物继续分三路西迁,因为没有交通工具,最后剩3000多箱滞留南京。“这次西迁历时8年,行程万余里,运送文物的车辆、人员艰难行走于四川蜀道。沿路敌机轰炸,遭遇匪类,不断临时更改行走路线和临时存放地点。最后以微小的损失完成了这场历时长久、数量巨大的文物迁徙之路,被国内外人士称为奇迹。”

文物南迁
故宫大批文物南迁后,总务处长张庭济奉命留守。日伪政权下的故宫博物院艰难维持,尽力周旋。1937年11月,沦陷初期张庭济曾代表北平留守职工向国民政府行政院汇报现状,寻求保护。
目睹当时情况的美国汉学家珍妮特、沈大伟说:“日军在 1937年9月占领北平的时候,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已带了部分珍宝西迁,……以后马衡不在的日子里,负责故宫工作的是总务处处长张庭济。日本方面妄派日本人担任故宫的院长或顾问,但由于遭到故宫工作人员的坚决抵制而未果。日本人也不得随意进入故宫,除非带有介绍信,否则会被留守的工作人员拒之门外。”
在这沦陷的八年中,“留守人员虽然不像随文物南迁的人员那样辛苦奔波、风餐露宿,但在日伪统治下也非常难得,不卑不亢,可以说是不辱使命。”由于大量文物珍品外迁,加上日伪的干扰、破坏,只能勉强维持分路开放,但游人寥寥,门庭冷落。
1938年6月,宪警两次闯进故宫博物院太庙书馆搬走撕毁大批书资料,书籍242种,340册,杂志369种,10682册。书籍中有反日抗日、谈及日伪政权和满洲的一律销毁,包括大量印有国民党青天白日标志的书,另外含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内容的绝对销毁;有关司法、教育、财政等的书籍杂志也必须销毁。这次查没销毁对故宫文献资料库藏是一个巨大打击,日本希望借助这种方式推行奴化教育。
不久的献铜运动再次把故宫博物院拖入泥潭。1945年3月,侵华日军北京陆军联络部致函伪北京特别市市长,要求“北京特别市官民”,“献纳(供出)各自存有之一切铜类,以资直接增强战力,藉以实现大东亚共荣圈之确立。”各家各户和单位被强行征收铜铁,作为日军造炮弹和子弹使用。“这个运动波及到千家万户,故宫这样的文化机关也没有幸免。”
尽管多次抵制,最终为确保故宫整体安全起见,不得不将一些散落于各院落无号的铜缸铜炮等1095斤交了出去。但金品献纳委员会和日军对此量均不满意,要求故宫必须捐献更多,因为仅北京一市日本军部下的铜铁征集任务就高达40万公斤。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最终命令将不能断明年代的铜缸54件以及2尊铜炮运走检送。
在此之前的1944年6月22日,日军已经从故宫劫走铜灯亭91个,铜炮一尊。这批文物刚运到天津,还未及转运到日本,日军即宣告投降。张庭济等会同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王世襄,前往天津接收运回这批文物,看到的情形是“有的已残破、毁坏,共重4460公斤,较劫走时少了971公斤,而此前被劫走的 54 个铜缸也不见踪影。”根据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的统计,“本院(沦陷期间)被征用之铜品2095市斤外,计铜缸66口,铜炮一尊,铜灯亭91件。”
八年抗战中,北平故宫文物被日本掠夺了铜器149件,太庙书馆大批书杂志遭破坏,文献馆的张鼓峰舆被劫走。
迁台以书画、细软居多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分散在四川境内三地的文物被集中到了重庆。院方为感谢四川人民对文物保护所做的努力,在成都中正公园举办了一次“北平故宫博物院在蓉书画展览会”。展览的作品包含从晋朝到清代一千五百多年中八十八位画家的一百幅作品,几乎是南迁书画文物中最重要家底。为了协办展出,市政府想尽办法保障安全,除了军警还请川地的袍哥组织予以协助。
受场地局限,一百多幅书画珍品一次性展出有点困难,院方决定分为两次,每旬换一次,共历时二十多天,接待来自川内和西南各地的参观者数以万计,堪称八年抗战文化史上的一大盛况。遗憾的是展览成为这批国宝最后一次在中国大陆的亮相。
1947年,这批文物由重庆向家坡运往南京朝天宫的故宫博物院分院,后被秘密运往中国台湾。国民政府还下令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将其余故宫文物运往南京,再和南京分院的文物一起运往中国台湾。经马衡多方周旋和拖延,此计划搁浅,北平文物得以保留在中国大陆。最终运台文物数量相当于整个南迁文物的四分之一,未来得及运走的文物原地未动,仍留在南京朝天宫。
1949年4月,迁台文物登记造册,统计文物总数为231910件又27张692页。国民政府两院理事会延续了故宫博物院的点查制度,先后出版《中华文物集成》《故宫书画录》 《故宫名画300种》等著录。1962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台北近郊双溪建成,定名为中山博物院。至今已五次扩建。1989年至1991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清点计划研究小组成立,开始对文物全面清点,1991年完成时,对外数字为:历代文物总数645784件(后有又多方捐赠扩充)。

对于以上种种,如今已成网红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态度十分明确:
“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
故宫3000箱珍宝被偷运台湾,竟然放在一个小村庄中,15年无人问津
如今,当人们走进台北故宫博物院时,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珍贵文物,然而没有人能想到,这些象征着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曾经被放在一个小村庄15年无人问津,甚至当年在转运它们的时候也是一波三折。
这些故宫珍宝究竟经历过哪些坎坷曲折的故事呢?又为何被放在小村庄里15年无人问津?这批故宫珍宝里又有哪些令人惊叹的文物呢?

1931年深秋,整个北平城被肃穆的气氛所笼罩,日军占领了东北,让近在咫尺的北平,似乎都能听到日军侵略的枪炮声。
中国的命运已经危在旦夕,面对日军的兵戈,北平政府针对中枢机构的撤与不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如果不撤,作为中国中枢的北平城,一旦被日军攻破,将会迎来灭顶之灾。国家中枢和重要的工业,农业以及商业,都会受到严厉的打击。
尤其是位于北平城的故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里面积累着无数的奇珍异宝,是整个中华文明艺术与智慧的结晶。

当年八国联军攻入圆明园,所进行的烧杀抢掠还犹在眼前,如果此次故宫也被日本侵略者占领,那数千年中华文明积累下的奇珍异宝将会毁于一旦!
可是如果撤的话,面对故宫纷繁复杂的文物,如何运输又是一大难题。要知道故宫的文物有很多都是瓷器书画一类的,这样的文物最怕磕碰和水火。
可是运输的路途既遥远,路上还要躲避日军的炮火,想要把文物完美地转移出去,实在是过于艰难。因此故宫文物是否需要转移,一直是政府高层始终决断不了的难题。
但是战火的快速蔓延,并没有给他们过多的准备时间,很快日军就长驱直入,攻破了山海关,北平已是危在旦夕,文物的南迁工作也是迫在眉睫。

为了保证文物的完好,各方面都费尽心力。在紫禁城被打包好的文物共装了一万三千多个箱子,每个箱子里垫上纸、棉花、稻草等至少四层物品,确保箱子即使翻落或者落水,也不会损伤到里面的文物。
路上还有精锐部队负责运送。这也是这批紫禁城的文物,第一次离开了故宫,因战乱而南迁。
虽然一路山遥路远,阻碍重重。但文物还是完好地运送到了上海,没有受到损失和破坏。但这并不是文物唯一一次的转移,之后它们还会经历好几次辗转,而之后的几次无一不是危险万分。

在《国家宝藏》中,守护人梁金生曾说:
在当时那个战乱的年代,一接到文物南迁的命令,所有人就马上着手于保护文物的工作中。
当时梁金生的爷爷梁廷炜,以及数十位负责运送文物的工作人员一起立誓:
人在文物在,誓死也要保护好这批文物的安全。
当年梁廷炜一家的脚步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文物在哪,他们家就在哪,誓与文物共存亡。在这期间梁金生的兄弟姐妹也陆续降生,梁廷炜在护送文物的过程中,分别为他们取了名字。

比如如果护送文物到了峨眉山,就给孩子取名叫梁峨生,如果护送文物到了南京城,就给孩子取名叫梁金生,所以兄弟姐妹5个人名字各有特色,代表了那段艰苦岁月中,护送文物走过的漫长路途。
讲述到最后,梁金生也坦言,在1949年时,这批故宫南迁的文物经历了最后一次的迁徙,那一次执行护送任务的,是他的爷爷梁廷炜,除此之外还有他的奶奶以及哥哥梁峨生。
一直以来负责运送文物的梁家人,也以为那只是一次普通的护送任务,却没有想到自此之后家人分离。
爷爷和大哥去了台湾,从此以后相隔两岸,再无音讯。一直到爷爷去世,也没能再见到他们。

直到30多年后,弟弟的信才送到了大哥的手里,一家人重新有了,骨肉亲情得以团聚。
那么梁金生的爷爷负责护送的文物到底是什么呢?这批文物又为何会被放置在小山村15年之久?
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南方辗转多年的故宫文物开始陆续运回北京。其中一部分珍贵文物被运往了南京的博物院,进行暂时的放置和展览。
然而直到1948年由于内战的影响,这批文物仍旧没有回到北京。
此时,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而蒋介石也开始着手将滞留在南京的文物偷运到台湾。
然而滞留的文物多达数千箱,要想把他们全都运往台湾,需要时间和周密的安排,但是节节溃退的国民政府显然没有时间来妥善运送它们。

于是蒋介石亲笔写下手令,命令当时国民政府的教育部次长杭立武,全权负责文物的护送工作。
鉴于文物实在太多,一时之间难以全部运走。素来对文物有所研究的杭立武决定拣选出其中的精品,再进行运输。
杭立武不愧是经常与文物打交道,在他的拣选下,所挑出的精品无一不是价值连城,代表着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程。

杭立武
这其中就有《国家宝藏》上曾展出的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陈仓石鼓,以及据传为王羲之传世唯一真迹的《快雪时晴帖》,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真迹《祭侄文稿》。凡此种种,数不胜数。
与杭立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院长马衡,当时杭立武用蒋介石的手令命令马衡,让他在北京故宫挑选文物中的精品,一同送往台湾。
但是马衡对国民党的腐败早已看在眼里,他知道这批文物一旦运往台湾,就无异于落入了蒋介石个人的腰包,真若如此,自己就是助纣为虐。
所以从接到命令后,马衡就一直在拖延,面对杭立武的数次催促,马衡也只是说故宫文物数量庞大,需要仔细甄别,打包也要时间准备,才能确保瓷器书画不受损失。

陈仓石鼓
一来二去事情竟拖延了一年之久,直到蒋介石逃到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还没有装箱呢。
马衡的这一举动,让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得以保留下来,否则代表中华文明最璀璨艺术的文物,都将被蒋介石运往台湾。
马衡的推脱并没有拖住杭立武的行动,杭立武将留在南京、重庆等地的文物,精心挑选出了5000箱,分批次运往台湾。
从1948年12月到1949年1月大概共运出了2000箱左右的文物。但是在运送最后一批文物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

首先在这批文物中有几件是蒋介石钦点必须要运往台湾的文物,其中之一就是司母戊鼎。
但是在打包的过程中,杭立武发现司母戊鼎实在太过庞大,士兵们根本搬不动。就连把它放上车运输也是一件难事,所以只好放弃。
再一个就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的陈仓石鼓,陈仓石鼓共有10面,每面都重达数吨。
连同其它文物的话,飞机根本不能承载,即便用轮船运输,海上风浪的颠簸,也会让石鼓表面的文字脱落。

只怕石鼓运到台湾,也会变成一堆碎末。当杭立武把情况告知蒋介石后,蒋介石也只能放弃他垂涎已久的两件文物,这也让陈仓石鼓和司母戊鼎得以留在大陆。
可是即便这样,这批文物也无法正常启运,因为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眼前——没有船了。
短短数月,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接连后撤。一些国民党高官和当地富商眼看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忙不迭地收拾金银细软,娇妻美妾,和家人一起坐船去台湾。
当时的船只用来运送这些高官和他们的金银财宝尚且不够,哪有船再来运送这些文物呢?
杭立武虽然是教育部次长,但是手里一没兵,二没钱,守着金山银山般的文物,却也花不出去半分。

无奈之下,杭立武决定求助海军总司令桂永清。
桂永清虽然此刻也焦头烂额,但他也明白这些文物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尽管艰难,但他还是掉了一辆“昆仑号”军舰。
让杭立武用来运送文物。杭立武看已经借到了军舰,心中这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可是没想到在出发当天又发生了意外。
原本杭立武已经将文物装箱并运送到码头,等待着军舰的到来。
可是当下午“昆仑号”军舰缓缓驶来的时候,杭立武惊讶地发现,“昆仑号”军舰并没有他想象中那样拥有足够的空间。

杭立武
全舰只有两个船仓,杭立武在心中大概计算了一下,这些文物应该勉强能装上军舰,可是就在他打算组织工人把箱子搬上军舰的时候,码头上涌出了一大批人,他们争先恐后一样的上船。
杭立武见此立马着急了起来,要是让这些人都上了船,自己的这些文物哪还有半点地方。
他连忙派人去找桂永清司令,可是桂永清来了以后,面对杭立武的质问,也只是摇摇头说“不是我不重视这批文物,你也知道现在局势这么差,有多少人盯着去台湾的船,每天都有高官拜托我帮他运东西和太太,我也没有办法。”

无奈之下杭立武只能赶紧让人把货物运上船,能运上多少就运多少。可是即便把船舱全部填满,仍然只能运走900多箱。杭立武一咬牙,决定先把这900多箱的文物运回台湾再说。
可是此时“昆仑号”已是严重超载,稍有风浪就会引起船身巨大的晃荡,每当此时,杭立武就感觉自己心都悬在了嗓子上。
一旦这些货物被海浪打翻淹没在了大海里,自己必然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
万幸的是,在军舰行驶的过程中,虽然船身已经超载,但海面上并没有大的风浪,最终这批文物还是平安地到达了台湾。
这不能不说是上天的庇佑,或许上天也不忍让这些国宝淹没在大海里吧。

虽然三批文物已经安全运达了台湾,但是存放在哪里,这是杭立武又要面对的一个难题。要知道这批文物中有不少的瓷器字画。
对于它们的储存条件非常严苛。而台湾当地湿润多雨,非常不利于书画的保存,必须给这些文物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妥善保管起来。
杭立武带着蒋介石当初写给他的手令,前来询问他文物应该放在哪里,可是蒋介石看到杭立武,根本没有心思管他。
老子的黄金还没地儿放呢,哪有心思管你那批文物,自己想办法,别没事总来烦我。

悻悻而回的杭立武,最终只找到一家糖厂的仓库,用来储存这批文物。
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毕竟糖厂的仓库也年久失修,还要找一个更稳妥的地方。杭立武经过多次的寻访,最终在雾峰乡找到了适合存放文物的地方。
虽然地方找到了,可还需要钱来修建,没有办法到杭立武只能硬着头皮再一次来到蒋介石这里,好在这次蒋介石没有给他闭门羹,而是象征性的给了些钱打发了他,但是这些钱也足够让杭立武建一个简陋的仓库了。
就这样3000箱文物,终于有了落脚之处。原本杭立武打算让文物在这里待上一阵子,等过段时间,在台湾建个博物馆再把它们放进去。

只是没想到,这一等就等了15年,蒋介石到达台湾后忙于巩固自己的势力,根本无暇管文物的事情,而杭立武也逐渐远离了政治中枢,根本没有面见蒋介石的机会。
就这样,这批珍贵的国宝就在小山村里静静等候了15年。直到1963年,台湾局势得到稳定,蒋介石才终于想起了这批当初他曾心心念念的文物,至今还放在小山村里呢。
连忙安排人筹建台北博物馆,并派专人清理封存的文物。终于这批蒙尘15年的文物,再次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当年的故宫工作者,为了保护故宫里的文物,十数年颠沛流离,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其中一些人,因为蒋介石的私心而护送文物去了台湾,从此以后和大陆亲人就失去了。
直到八十年代,台北故宫博物院建立的消息传来,这些故宫的工作者才惊喜的发现,原来当年的文物并没有被损坏,而是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就连当时杭立武没有带走那些文物,也被陆续运回了北京故宫。
听到文物完好的消息,很多故宫的工作者都喜极而泣,在这些文物的背后承载了他们太多的心血。

这些珍贵的文物承载着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这是谁也抹杀不了的,如果抹去历史只看物品,那文物就只有艺术价值而没有传承价值。
国家统一是历史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两岸的文物必将作为中华民族的见证,一起展出。
- 1雷神手表多少钱一块,《雷神》主演克里斯·海姆斯沃斯腕表揭秘,有钱人的快乐系列
- 2新百家姓排名前五:王、李、张、刘、陈,它们的汉字本义如何理解(繁体字李怎么写好看)
- 3一首《触碰》勾起凤儿多少伤心往事!可山盟虽在,锦书难寄(想你的时候唱着情歌流着泪是什么歌)
- 4服务怎么拼音,各年级常考词语注音及解释
- 5大学生创业方向有哪些,2023年大学生在学校可以做的轻创业
- 6合肥这家纯手工里脊肉夹饼每天只卖4小时,天天排队,每一口都爆汁!(肉夹饼的饼是怎么做的窍门)
- 7宝宝怎么断奶最快最有效,这样断奶又快又轻松,宝宝情商更高!宝妈亲测有效
- 8插花是什么意思,姿巧:艺术插花|常见鲜花的花语寓意和养护……(建议收藏)
- 9可乐鸡翅怎么做好吃又简单的做法,这才是可乐鸡翅的经典做法,香甜可口吃不够,做法简单一看就会
发表观点(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