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月饼为什么不叫月饼而叫糕点?中秋市场竟有这些玄机(月饼为什么要叫月饼?)
导读月饼为什么要叫月饼?~带有巧克力涂层的圆饼装在礼盒中,产品介绍表示这是“中秋礼盒”,不过客服人员强调,这不是月饼,而是糕点;桃山皮制作的圆形饼雕花精细,但包装标注为“燕窝糕点中秋礼盒”;脆皮巧克力裹着冰淇淋,做成一个个小圆饼,但名字叫“月饼冰淇淋”却不是“冰淇淋...
带有巧克力涂层的圆饼装在礼盒中,产品介绍表示这是“中秋礼盒”,不过客服人员强调,这不是月饼,而是糕点;桃山皮制作的圆形饼雕花精细,但包装标注为“燕窝糕点中秋礼盒”;脆皮巧克力裹着冰淇淋,做成一个个小圆饼,但名字叫“月饼冰淇淋”却不是“冰淇淋月饼”……临近中秋,不少消费者发现,市场上多了许多似月饼却不叫月饼的产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部分生产企业为了逃避监管,用‘似月饼却不叫月饼’来规避政策风险。”有知情人士指出,近年来,监管部门加大了对月饼搭售、高定价、过度包装等方面的管理,从市场实际情况看,有必要将监管的范围再拓展一点。生产企业也要意识到,真正吸引消费者的不是过度包装和虚标价格。
为什么会有“似月饼”?
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遏制“天价”月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提出对单价超过500元的盒装月饼实行重点监管。同时明确要求,经营者销售盒装月饼不得以任何形式搭售或者混合销售其他商品。
8月15日,《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以下简称《包装要求》)正式实施。该标准重点强调的包括减少包装层数,将月饼和粽子的包装层数从最多不超过4层减少为最多不超过3层;压缩包装空隙;降低包装成本,销售价格在100元以上的月饼和粽子,将包装成本占销售价格的比例从20%调减为15%等。
《公告》和《包装要求》均被认为对今年的月饼生产提出了新要求,加大对搭售、虚标价格、过度包装等行为的监管力度。
部分产品却借助“似月饼”的名称,试图游离在监管范围之外。
比如,一款名叫“燕窝糕点中秋礼盒”不论从产品介绍还是配料说明看,就是桃山皮月饼,但产品介绍坚决不提“月饼”,只说是“中秋糕点”,生产参考的标准是GB/T 20977《糕点通则》。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因为该产品以燕窝入馅,售价比普通馅的桃山皮月饼高上一截,为了避免监管部门对高价月饼的重点监督,所以用“糕点”的名字取代“月饼”。

商家产品说明显示,这是“桃山皮糕点”,不是“桃山皮月饼”
再比如,有商家用“定制中秋礼盒”的方式逃避监管。在电商平台,记者随意搜索了几家有现货“中秋礼盒”的商家询问,发现礼盒中不仅有月饼,还有白茶、杯具等。礼盒包装也非常繁复,不论是包装层数还是空隙率,都超过标准要求。商家还表示,除了商家搭配的茶叶、杯具外,也能根据客户要求装入酒类等其他产品。这类礼盒的名称中没有“月饼”,所以不受《公告》和《包装要求》约束。

“定制中秋礼盒”将月饼、茶叶、杯具等组成套装,不以“月饼礼盒”命名
除了这些本质是月饼却以“糕点”“礼盒套装”示人的产品外,还有些产品则“乐意”将自己归为“非月饼”,月饼巧克力、月饼冰淇淋是其中的典型。
记者了解到,目前月饼产品执行的是国家标准GBT 19855-2015《月饼》,该标准对月饼进行了定义,指出月饼“是使用小麦粉等谷物粉或植物粉、油、糖(或不加糖)等为主要原料制成饼皮,包裹各种馅料,经加工而成,在中秋节食用为主的传统节日食品”。标准表示,月饼主要有广式月饼、京式月饼、苏式月饼、潮式月饼等几大类,并用“其他类月饼”兜底,指出“在各派式月饼及其他地区中,或以其他月饼加工工艺制成的风味独特的月饼”。根据这一标准,用巧克力、冰淇淋等作为饼皮的点心,确实不属于“月饼”,所以相关品牌规避了月饼的名称。
“这并不合理。国家要求月饼不能价格虚高。但大部分月饼巧克力、月饼冰淇淋的定价都很高,动辄四五十元一只,百元一只的也不稀奇,远超同类产品。国家要求月饼不能过度包装,但部分品牌的月饼巧克力、月饼冰淇淋包装层数多、盒子大,浪费很严重。”业内人士认为,虽然这类产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月饼”,但同样属于中秋佳节的食品,也应受到《公告》和《包装要求》约束。尤其是《包装要求》的主要对象包括“食品”,所以“似月饼”也要遵守相关规定。

某巧克力品牌客服表示,自家产品是糕点不是月饼;产品页面显示,一枚圆形的“巧克力糕点”定价超过百元
市场欢迎的是哪些月饼?
“包装和搭售都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产品本身。”杏花楼副总经理智静说。作为中华老字号,杏花楼月饼每年的销售额都很可观,去年卖出了6亿元。很多市民青睐杏花楼,是因为这里的月饼价廉物美,不靠包装,而靠实打实的品质。
在福州路杏花楼总店,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是各种散装月饼,豆沙、椰蓉、蛋黄莲蓉、五仁、绿豆蓉等经典口味随意选择,每只100克,最便宜的9.8元,最贵的11.8元,买4只还送一只9.8元的月饼。这些月饼的包装也很朴素,只有一个带有塑料托盘的小包装袋。大部分消费者都按4的倍数选购,原因只有一个:“自己吃,实惠”。门店也不缺礼尚往来的礼盒装,价格同样走平价路线,最经典的嫦娥奔月纸盒装8只不到100元,铁盒装刚刚超过百元。

杏花楼福州路总店的散装月饼很受消费者欢迎
这些价格和包装都已经延续了很多年,空隙率全部在《包装要求》的规定范围之下。智静表示,老字号并不是没有新品,这些年杏花楼在电商平台的销售额也在同类产品中排名靠前,靠的就是新品,“但创新不是把包装做复杂、不是搭售或虚标价格,而是靠有特色的设计。”在电商平台,杏花楼的猫爪月饼连续几年销量靠前,还时不时断货,因为它有独一无二的猫爪造型和乳酪内馅;几款以“摩登女郎”为主角的礼盒也很受欢迎,因为包装有上海风情却不复杂,而价格均在200元以内。
业内人士还指出,在月饼市场,老字号凭借经典锁定消费者,新品牌想脱颖而出,也不能只靠“噱头”。例如,在上海市场,现烤月饼很受欢迎,盒马、叮咚买菜等新品牌纷纷入局。这些品牌在内馅上大胆创新,推出了诸如芥末虾仁、梅干菜鲜肉等新口味;但不约而同地,他们的产品包装和定价都向老字号看齐,坚持平价。

盒马和叮咚买菜的现烤月饼包装有各自的设计,但都不复杂,产品定价与老字号差不多
不难发现,月饼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也很冷静,虚标价格或搭售并不讨巧。从电商平台的搜索结果看,来伊份、妙可蓝多等两家来自上海的年轻品牌在月饼品类上人气不低,主打的都是定价百元左右的礼盒。相关品牌负责人直言,创新不能走偏,“把‘月饼’的名字改掉,糊弄不了消费者也糊弄不了监管部门。”
来伊份负责人说,他们的创新点是打造IP,“中秋离不开月亮,我们就做大与月球相关的IP”。据此,来伊份设计了月球、火箭、宇航员、白玉兰、兔子、团圆笑脸等航天元素,不过产品名称还是月饼,兼顾经典口味和创新风味。
妙可蓝多发挥自己的乳制品优势,与另一家上海企业爱哆哆联手,推出了乳酪馅月饼套装。月饼造型为太阳系行星,装在火箭形状的包装里,包装本身就是一个可回收利用的收纳盒。相关负责人说,从市场调查看,精致的包装更能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但“精致”并不意味着“奢侈”“浪费”,而是要精巧、大方,“所以我们从设计之初,就希望这是一个可以回收利用的月饼盒,控制成本,不把包装费转嫁到产品上。”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任翀
月饼为什么叫月饼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这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月饼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古代,每到中秋节,人们就会在香案上摆上象征丰收的圆形蔬果,跪拜月亮,祈求家人平安、吉祥如意。古代少女们都要拜月,是祈求住在月宫的天仙嫦娥能保佑自己,面如皓月、貌美如花。 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据说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各地风俗不一。关于中秋赏月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其真实起源年代无考。关于“月饼”一词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南宋文献。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了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在宫廷中,月饼也成为常见食品,如《明实录·神宗实录》里就记载了皇帝十次赐给大臣月饼。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月饼,又称月团、小饼、丰收饼、团圆饼等,是中国的汉族传统美食之一。 月饼最初是用来拜祭月神的供品。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发展至今,中秋节吃月饼和赏月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月饼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来历史悠久。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发展出了广式、晋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月饼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也是中秋节的时节食品。在古时候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水果等祭品。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月饼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来历史悠久。“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发展至今,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汉族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意义。经清代到现代,月饼在质量、品种上都有新发展。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假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有文字记载的。如果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广东部分地方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舞火龙金陵名菜桂花鸭。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糍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
为什么有的月饼叫糕点?中秋市场竟有这些玄机
原标题:有的月饼为什么不叫月饼而叫糕点?中秋市场竟有这些玄机
带有巧克力涂层的圆饼装在礼盒中,产品介绍表示这是“中秋礼盒”,还带着“月圆中秋挂牌”等,不过客服人员强调,这不是月饼,而是糕点;桃山皮制作的圆形饼雕花精细,但包装标注为“燕窝糕点中秋礼盒”;脆皮巧克力裹着冰淇淋,做成一个个小圆饼,但名字叫“月饼冰淇淋”却不是“冰淇淋月饼”……临近中秋,不少消费者发现,市场上多了许多似月饼却不叫月饼的产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部分生产企业为了逃避监管,用‘似月饼却不叫月饼’来规避政策风险。”有知情人士指出,近年来,监管部门加大了对月饼搭售、高定价、过度包装等方面的管理,从市场实际情况看,有必要将监管的范围再拓展一点。生产企业也要意识到,真正吸引消费者的不是过度包装和虚标价格。
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遏制“天价”月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提出对单价超过500元的盒装月饼实行重点监管。同时明确要求,经营者销售盒装月饼不得以任何形式搭售或者混合销售其他商品。
8月15日,《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以下简称《包装要求》)正式实施。该标准重点强调的包括减少包装层数,将月饼和粽子的包装层数从最多不超过4层减少为最多不超过3层;压缩包装空隙;降低包装成本,销售价格在100元以上的月饼和粽子,将包装成本占销售价格的比例从20%调减为15%等。
《公告》和《包装要求》均被认为对今年的月饼生产提出了新要求,加大对搭售、虚标价格、过度包装等行为的监管力度。
部分产品却借助“似月饼”的名称,试图游离在监管范围之外。
比如,一款名叫“燕窝糕点中秋礼盒”不论从产品介绍还是配料说明看,就是桃山皮月饼,但产品介绍坚决不提“月饼”,只说是“中秋糕点”,生产参考的标准是GB/T 20977《糕点通则》。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因为该产品以燕窝入馅,售价比普通馅的桃山皮月饼高上一截,为了避免监管部门对高价月饼的重点监督,所以用“糕点”的名字取代“月饼”。

商家产品说明显示,这是“桃山皮糕点”不是“桃山皮月饼”
再比如,有商家用“定制中秋礼盒”的方式逃避监管。在电商平台,记者随意搜索了几家有现货“中秋礼盒”的商家询问,发现礼盒中不仅有月饼,还有白茶、杯具等。礼盒包装也非常繁复,不论是包装层数还是空隙率,都超过标准要求。商家还表示,除了商家搭配的茶叶、杯具外,也能根据客户要求装入酒类等其他产品。这类礼盒的名称中没有“月饼”,所以不受《公告》和《包装要求》约束。

“定制中秋礼盒”将月饼、茶叶、杯具等组成套装,不以“月饼礼盒”命名
除了这些本质是月饼却以“糕点”“礼盒套装”示人的产品外,还有些产品则“乐意”将自己归为“非月饼”,月饼巧克力、月饼冰淇淋是其中的典型。
记者了解到,目前月饼产品执行的是国家标准GBT 19855-2015《月饼》,该标准对月饼进行了定义,指出月饼“是使用小麦粉等谷物粉或植物粉、油、糖(或不加糖)等为主要原料制成饼皮,包裹各种馅料,经加工而成,在中秋节食用为主的传统节日食品”。标准表示,月饼主要有广式月饼、京式月饼、苏式月饼、潮式月饼等几大类,并用“其他类月饼”兜底,是指“在各派式月饼及其他地区中,或以其他月饼加工工艺制成的风味独特的月饼”。根据这一标准,用巧克力、冰淇淋等作为饼皮的点心,确实不属于“月饼”,所以相关品牌规避了月饼的名称。
“这并不合理。国家要求月饼不能价格虚高。但大部分月饼巧克力、月饼冰淇淋的定价都很高,动辄四五十元一只,远超同类产品。国家要求月饼不能过度包装,但部分品牌的月饼巧克力、月饼冰淇淋包装层数多、盒子大,浪费很严重。”业内人士认为,虽然这类产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月饼”,但同样属于中秋佳节的食品,也应受到《公告》和《包装要求》约束。尤其是《包装要求》的主要对象包括“食品”,所以“似月饼”也要遵守相关规定。

某巧克力品牌客服表示,自家产品是糕点不是月饼;产品页面显示,一枚圆形的“巧克力糕点”定价超过百元
(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公号)
黄涛:月饼的来历
月饼在明代成为中秋节令食品之后,由于它正好可以作为月亮的象征,又能代表亲友团圆,所以在中秋节俗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数百年来传承不衰。吃到后来,人们虽不觉得月饼是多么好吃的东西,可是年年中秋都要吃。有些小孩子就要问:“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呢?”这时家里的老人就会讲一个与月饼相关的故事来解释。老人的解释虽然可能不符合事实,但是很有趣味,不但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也能传承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或者道德观念。
关于月饼的传说有多种,这些故事讲述了中秋节吃月饼习惯的来历,从何时开始过中秋要吃月饼的,等等。
其一 中秋节吃月饼源于元末农民起义
元朝末年,因受到蒙古统治者欺压,汉人的日子过得很苦。蒙古皇帝和官府怕汉人反抗,防范得特别严密,他们没收了人们家里的铁器,连菜刀也给锁上,三五家合用一把。汉人受不了压迫,就密谋起义。起义的带头者是朱元璋,他手下有个军师叫刘伯温,足智多谋。刘伯温给朱元璋出主意,用藏有“八月十五,驱除鞑虏”纸条的面饼传递消息,约各地好汉在这天夜里起义杀官兵。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八月十五前几天开始将这种面饼四处传递。人们在收到后,也仿造这种月饼,夹上纸条,再传出去,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好多地方都流传开了这种饼子。到八月十五夜里,各处分头起义,经过好多场战斗,最终把元朝皇帝拉下马来。朱元璋做了皇帝,用传递信息的面饼赏赐功臣,庆贺胜利。民间为了纪念起义的成功,也在每年八月十五晚上吃月饼。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惯就传下来了。
月饼成为中秋节令食品跟反抗压迫的起义有关,这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关于月饼来历的传说。这个故事有不同版本。有的地方把用月饼传消息说成是另一个起义头领张士诚的事,有的地方只说是汉族人起义,并不提某个头领。
其二 月饼来自胡饼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率军征讨匈奴,打了大胜仗,在八月十五这一天班师回朝。唐高祖李渊为他设庆功宴。这时,有一个经商的吐鲁番人向皇帝献上他们家乡的特产——一种很好吃的饼,表示祝贺。唐高祖看着漂亮的圆饼,跟空中明月有点相似,就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把饼赏赐群臣分食,大家都说这饼非常好吃。从此以后,胡饼就在京城流传开了,每到八月十五,人们就边吃胡饼边赏月,后来,胡饼又改叫月饼。
这个传说也跟战事有关系。不过故事里“月饼”名称的由来跟赏月活动联系在一起,“应将胡饼邀蟾蜍”的说法也比较文雅,文人色彩较重,很像是文人墨客编出来的故事。
其三 杨贵妃给月饼起名
月饼很早就有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芝麻、胡桃,当时人们用胡桃仁做馅,做出一种圆形饼,叫胡饼。有一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边赏月一边吃胡饼。唐玄宗说:“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杨贵妃望着又大又圆的月亮,随口说:“这饼很像天上的月亮啊,就叫月饼怎么样?”唐玄宗说:“好!”从此,胡饼就改叫月饼了。
这个传说跟第二个传说在时间上接近,也是说这饼的来历有外来的成分。故事把月饼跟杨贵妃这个民间知名度很高的美女联系起来,更富于闲情逸致。
以上是民间传说对月饼来历的解释。这种解释都是先人在生活中为了满足自己或孩子们的好奇心而编出来的故事,其中有两点是真实的:一是中秋节吃月饼的基本事实是真的,二是故事情节所反映的人们的爱国意识、热爱团圆美满生活的情感是真实的。至于故事里所说月饼产生的过程和年代,按照传说形成的原理,一般是不可信的,假使跟事实一致,那也极为少见,或者只是巧合而已。人们都不计较传说在细节上是不是真实,讲的人跟听的人都知道这是在讲故事,只要故事有意思就行了。不过,关于月饼的上述传说有些还真的跟事实大致相符,或有一些真实的联系。比如第一个故事讲月饼大致产生于明初,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讲月饼跟一种有外来因素的胡饼有关系,这些都是跟事实大体相符的——月饼作为节令食品是明代的事,它的前身是曾经作为大众食品风靡很久的胡饼。
唐明皇游月
唐明皇李隆基由于跟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大大提高了他在诸多皇帝中的名气,成为文人乐于吟叹、百姓愿意提起的人物。根据历史文献,唐玄宗还是一个风雅的喜欢赏月的人,这使他成为中秋节故事的主角之一,好几个故事都有他的份儿。
被称为中秋节三大传说之一的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在唐代就已盛传。据唐代蒋防《幻戏志》记载:八月十五夜晚,玄宗望月入迷,起了游月宫的念头,就请天师作法,与天师一起来到月宫。月宫中的仙乐分外动听,仙女告诉他们这音乐名叫《紫云曲》。玄宗素晓音律,默记曲调,回到凡世把这仙乐传了下来,起名为《霓裳羽衣曲》。从月宫回来的途中,经过潞州城,俯视全城,见月光如画,城中静悄悄的。天师就请玄宗用玉笛演奏乐曲,但玉笛并没随身带来,还在寝殿之中。天师就命徒弟去取,瞬间取回。奏完曲子,君臣几人向城中投撒金钱。过了十几天,潞州官府上奏说,八月十五月圆之夜,空中有天乐传来,并有金钱撒下。这个故事在唐代笔记小说《龙城录》(作者托名柳宗元)中也有记载,对月宫景象、素娥仙乐等描述更为详细生动,并提到“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师但笑谢而不允”。意思是游月宫是特定时间“八月望日”才能做的事。
中秋赏月作诗
以上四个故事是中秋故事中影响较大又有较深历史渊源的。关于中秋节的故事自然不止这四种,近世以来出现的生活气息浓郁也更有趣味的故事是很多的,如河北安平县流传的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财主,日子过得很富裕,这年中秋,老财主对三个儿子说:“今年咱们的收成不错,我准备了些酒菜,今晚喝酒赏月”。
财主家的老三小子有点缺魂,见到满桌子的酒肉,没等父亲说完,端起酒杯就喝。老财主说:“小三,你先别喝,今天喝酒赏月,我给你们哥仨出个题,各作诗一首,谁作完诗谁喝酒,作不上诗不让喝。”
老三小子一听,心想:“大哥、二哥都读过学堂,只有我大字不识,这不是成心给我难堪吗?”
老财主说:“我给你们出这么个题,‘什么圆又圆,什么缺半边,什么闹哄哄,什么冷清清。’你们谁先说?”
老 大 抬 头 望 见 天 上 的 月 亮, 说 道:“ 十 五、十六的月亮圆又圆,十七、十八缺半边,天上的星星闹哄哄,早晨起来冷清清。”
老财主听完说:“好!老大先喝。”
老二心想:“大哥抢先说了月亮,我说什么呢?”忽然发现桌子上放着的烧饼,便拿起一个烧饼说道:“这个烧饼圆又圆,咬他两口缺半边,烧饼上的芝麻闹哄哄,吃完以后冷清清。”老财主听完说:“行,你也喝。”
老三憋了半晌想不出词儿,忽然看着父子四人围桌而坐像个圆形,说:“咱们四人围坐圆又圆,爹跟俺大哥一死缺半边,出殡的时候闹哄哄,出殡回来冷清清。”老财主听完就火了:“臭小子!你咒我死呀?”说着拿起棍子追着老三就打。
这时,财主的三个儿媳妇听到嚷声从屋里跑出来,忙问:“爹,你们吃得好好的,怎么打起来了?”老财主便把刚才的事对媳妇们说了一遍。大媳妇说:“小三他不会说话,让你老人家生了气,我看这样吧,你给俺妯娌仨也出个题,各作诗一首,就算圆了今天的场儿。”
老财主一听心想有理,就说:“行,你们每句诗的末尾都带‘子’字,图个人丁兴旺。”
大儿媳妇娘家是书香门第,读过几年书,有些学问。作诗道:“我是读书一女子,陪送古书一箱子,不用请教孔子,能写好诗句子。”
二儿媳妇家是裁缝,也读过几年书。作诗道:“我是裁缝一女子,陪送一把剪子,给我一张皮子,给你做条皮裤子。”
三儿媳妇娘家是割猪肉的,家里穷,没上过学,心想:在这个家里,男人窝囊,女人也让人瞧不起。便没好气地说:“我是割猪一女子,陪送一把割猪刀子,你要打你家三小子,割了你这老王八羔子。”
根据我们的了解,现在农村一般是没有中秋赏月赋诗的习俗的。而这个故事能够流传,可能是由于它是古代传下来的。值得注意的是,故事里面没讲吃月饼而讲吃芝麻烧饼,分明是将芝麻烧饼当作月饼的替代物。这跟我们考证出的月饼前身是胡饼的结论倒是一致的。
本文摘自《中秋》(节日里的中国)
- 1会花钱才会赚钱?警惕消费主义陷阱阻挡你的财务自由之路(尼奥宠物站中国还能玩吗)
- 2时隔10年,《犬夜叉》再出续作,女儿们登场,杀生丸妻子成谜团(武道球魂漫画免费阅读)
- 32020淘宝开网店开什么店比较好?商品详情页产品图重要吗(优秀网店商品照片的特征是什么)
- 4人工降雨原理,既然能人工降雨那么能人工停雨吗(碘化银人工降雨的原理)
- 5搞趣网:《抢滩登陆3D》大神养成攻略全介绍(抢滩登陆战2006秘籍)
- 67款治咳嗽最好的中成药推荐(怀孕感冒咳嗽喉咙痛有痰吃什么药)
- 7滴滴并购优步中国给反垄断监管机构带来的难题(滴滴收购优步中国经营者集中案例的反垄断法分析)
- 8地铁当婚车!这对新人坐地铁结婚,还给乘客发喜糖(小么哥结婚视频直播回放)
- 9十二个元辅音字母组合及其读音(purple是什么颜色怎么读音)
发表观点(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