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希实验(阿希实验是经典的)
导读阿希实验,但是,在下一组实验中,尽管答案还是那么明显,但是第一个人给出了错误答案,他说b线与标准线一样长研究者认为,实验中吃两个糖果的孩子所表现出的情商,主要体现在为追求远大的理想目标,而放弃浅近欲望的深层次心理品质,也体现了情商最本质的特...
从众实验
心理学家阿希(1952年)做了一个从众的经典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只有一个人是真正的被实验者,他面临着来自其他几个人的压力。想象你参加了实验组,任务是对线条的长短进行区分,7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大家围坐在桌子旁,你排在第六位。
研究者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报告三条线中哪一条与标准线一样长,一共有三组。在第一组实验中,你前面的5个人与你期待的回答一样:a线与标准线一样长,这个答案不是很明显吗?第二组线也很好判断。怎么,你感觉乏味了吧?
但是,在下一组实验中,尽管答案还是那么明显,但是第一个人给出了错误答案,他说b线与标准线一样长。当第二个人给出同样的答案后,你突然会坐直身子,再次检查那线的长度。第第第五人也给出了同样的错误答案,你开始怀疑到底是你瞎了还是他们瞎了。当轮到你的时候,你会怎样报告呢?
什么是正确答案,我现在不肯定?
正确答案到底是小组成员说的那条线还是我自己的眼睛看到的那条线呢?
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
在确信多数人的判断是错误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
这就是著名的阿希实验,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我们总是倾向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证明我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与一个群体之中。阿希从1951年开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
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
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
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
你和你的同学们也可以试验一下,放学后,几个人同时抬头看天空,并不停地讨论着什么,不一会儿,相信就有好多好奇的同学像你们一样,抬头看天,虽然他们并没有看到什么!
识别说谎人的实验
请你好好看我,我像是说谎的人吗?”
常常听到有人这么说。确实,当和对方相互注视着时,说谎是不容易的,但不是不可能。
一个人要想掩饰自己的感情和声音,首先要做的是调节自己的表情。那么怎样才能识破脸上一本正经的说谎者呢?
埃克曼和普利森两位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拍下了一位正在说谎的人的照片,然后给人看,让人判断此人是否在说谎。
照片有三张,分别是这个人的头部、颈部以下和全身。回答结果如下。
l.看过头部照片的人,大多数对这个人给予较好的评价,诸如开朗。有人情味、友好、热情。好人、正直等等。
2.看到颈部以下照片的人,大多数给予否定的评价,诸如紧张、神经质、迷糊。有心计。令人担忧等等。
3.看到全身照片的人,则评价为有活力、易变、机敏等等。
从实际情况来看,看到颈部以下照片的人的评价最正确,看出了这个人在说谎。而看到头部照片的人,则被巧妙地拖进了圈套。
据此埃克曼提出撒谎人的本来面目在其下半身最容易显露,尤其是脚部,接着是手,而脸上最难看出。
不管是什么人,当他撒谎或拥有某种秘密时,多少都会陷入良心的谴责或不安,最易显露其内心的地方则是一般人最不注意的身体下半部。
糖果实验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在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进行了有趣的“糖果实验”。老师请幼儿到实验室,发给每个孩子一颗糖果,然后告诉他们说,“一会儿,我出去办一件事,如果哪一个小朋友没有吃掉自己手里的糖果,我将奖励他一个同样的糖果。”结果,许多孩子等不及把话说完,就已经把糖果吃掉了,有的孩子经不住诱惑,也把糖果吃了,有的孩子能够自我控制,不看吃糖果的孩子,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最终吃到了两个糖果。
这样,所有孩子就被分为两类:“吃一个”,“吃两个”。科学家跟踪研究,直至这些孩子上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结果发现,凡是吃两个糖果的孩子,都品学兼优。
科学家认为,吃两个糖果的孩子,不只是由于智商优异,而主要是由于情商优秀。所谓情商是一个人自我控制欲望、合理实现预定目标的能力。情商高的人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控制短期欲求,满足长期需要。有些人的这种能力从小就已经表现出来。这些人适应能力较强,人缘好,有信心,积极进取,个性稳健可靠。吃一个糖果的孩子,大多比较孤独,容易灰心,个性倔,无法承受压力,容易逃避挑战。在学术测验中,意志坚强的孩子平均成绩高出20分,专家认为情感智能在青春期中期才能成熟,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完善。
在上述实验中,吃两个糖果的孩子似乎没有什么太突出的特点,但是,他们在以后的发展中却表现出了非常出色的特质。研究者认为,实验中吃两个糖果的孩子所表现出的情商,主要体现在为追求远大的理想目标,而放弃浅近欲望的深层次心理品质,也体现了情商最本质的特点。
后给儿童呈现四张同样是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拍摄的沙丘照片,让其指出哪张照片上呈现的情景和坐在自己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个人所看到的一样2.2实验内容狗受到喂食后会自动分泌唾液,这一过程是自然的生理反应,因此巴甫洛夫将食物这种无需学习就可引起行为反应的刺激定义为无条件刺激从第三次实验开始,要求7名被试中的前6个人故意做出错误判断,形成群体压力,剩下一人在6人判断完毕后说出答案,以观察其是否发生从众行为4.3实验结论思维发展处在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无一例外地认为坐在自己不同方位的人和自己看到的沙丘样貌一样3.2实验内容由主试向被试呈现若干平面的三维立体图,包括一个三维立方体,标准模板,及其不同旋转角度。
而情不自禁地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的行为方式。
多数人的言行保持一致实际上,在生活中造成从众心理的原因很简单,比如大街上有两个人因一点小事在争吵,一个人路过时停下来观看可见“盲目从众心理”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心态。
甚至会毁了孩子的前程,所以我们一定告诉孩子,千万不可以人云亦云,凡事一定要学会明辨是非。
免受害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尤其是孩子一旦患了这种“盲目从众心理”。
会缺乏自己主见与独立,处处都要跟着别人学。
人喜欢什么怎么样他就喜欢怎么样这种行为就是心理学上说的“从众心理”。
且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心理,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个实验心理学认为 这种“盲目从众心理”的形成。
源于一种来自于群体的无形压力,它可以迫使一些人违心地接受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一项涉及到68名12至18岁的孩子的实验中,她让孩子们在8个小时的时间里都无法触碰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设备科学家们发现,当一个房间里拥有许多人的时候,如果有人打哈欠。
且这往往违背了人们的真实意愿4、迪恩·斯皮尔斯的实验人的意志力也会疲劳在经济学家迪恩·斯皮尔斯一项实验中,他仔细观察了穷人与富人在商店购物时候的行为科学家们认为,这表明,同情心强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传染连锁反应结果发现,68名孩子中,只有3名完成了实验,7名撑过了7个小时。
发表观点(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