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快讯  > 

心理医生一个小时的费用是多少,晨意帮忙丨女子网上找心理咨询师3年花18万:我被诱导消费了吗?平台:签过和解协议

  • 浏览3085次
  • www.lenqiu.com
  • 评论0条
  • 导读心理医生一个小时的费用是多少~2017年,甘肃市民刘女士想找一位心理医生做辅导。通过“给力心理”APP上一位心理咨询师王某,到2020年通过APP一共交了18万多元咨询费。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年刘女士从来没和王某见过面,仅通过APP保持。刘女士说,这期间王某时常称她“亲爱...

    晨意帮忙丨女子网上找心理咨询师3年花18万:我被诱导消费了吗?平台:签过和解协议

    2017年,甘肃市民刘女士想找一位心理医生做辅导。通过“给力心理”APP上一位心理咨询师王某,到2020年通过APP一共交了18万多元咨询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年刘女士从来没和王某见过面,仅通过APP保持。刘女士说,这期间王某时常称她“亲爱的宝宝”,在王某要求下,她称对方“老妈子(妈妈)”,刘女士觉得王某和她“东聊西聊,就是不做心理咨询”。

    近日,刘女士通过今日头条“头条帮忙”长沙频道向晨意帮忙求助,认为自己受到诱导消费,希望平台能退还她18万咨询费。“我和我老公已经离婚了,我一个人在长沙带小孩,很辛苦。”

    平台方法定代表人尹先生回应称,早在2021年,平台方和咨询师以及刘女士达成三方和解,补偿了她8000元。尹先生说:“按照我们在和解协议中的约定,刘女士现在的做法已经违约。如果她有什么地方不服,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晨意帮忙丨女子网上找心理咨询师3年花18万:我被诱导消费了吗?平台:签过和解协议

    与男性心理咨询师互称“妈妈和宝宝”?甘肃女子三年花掉18万咨询费

    甘肃市民刘女士今年34岁。2017年,由于和丈夫多次争吵,感到心力憔悴的她想找一位心理医生做心理辅导。她在网上搜索时,被偶然推送的“给力心理”APP吸引并将其。

    后,刘女士通过APP认识了一位心理咨询师王某。刚开始时,刘女士对王某并不感兴趣,但王某最终成功获得了刘女士的信任。刘女士说:“我没购买咨询服务时,他就一口一个宝宝,还给我发爱心,玫瑰,等带有感情暗示的表情,让我对他产生倾诉的冲动。”

    晨意帮忙丨女子网上找心理咨询师3年花18万:我被诱导消费了吗?平台:签过和解协议

    刘女士说,三年下来,她和王某的互动非常频繁,且都是通过“给力心理”APP购买咨询服务进行互动。“不买咨询服务的话,他的回复很冷淡,一般就是‘哦’,‘嗯’等字眼。购买服务后,他就变得很热情,有时还会主动发一些我家乡的食品和景点照片,搞得跟他马上就要过去一样,让我有更多想和他进行交流的想法。他还跟我说,心理咨询师就像客户的妈妈,因此我喊他老妈子,他喊我宝宝。”

    截止到2020年,刘女士一共在平台上花了18万余元咨询费。刘女士说,感觉3年下来王某和她“东聊西聊,就是不做心理治疗”。

    晨意帮忙丨女子网上找心理咨询师3年花18万:我被诱导消费了吗?平台:签过和解协议

    2023年4月23日,刘女士告诉晨意帮忙:“我家里人知道我花了18多万元后,把我从家里赶了出来,也不给我钱了。目前我和老公也离婚了,一个人带小孩。”

    平台回应:2年前曾达成和解,心理咨询师未正确处理“移情”

    4月23日,晨意帮忙陪同刘女士来到给力心理APP所属的长沙给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尹先生表示,早在2021年,他们已经和刘女士达成了一份和解协议。

    晨意帮忙丨女子网上找心理咨询师3年花18万:我被诱导消费了吗?平台:签过和解协议

    尹先生出示了一份签订于2021年3月8日的三方仲裁和解协议。在这份协议中,三方愿意达成和解,王某向刘女士做出道歉并赔偿8000元精神损失费,刘女士则不再就此事继续追究平台方和王某的任何责任。平台方同时给刘女士提供5万元优惠券等其他服务。

    晨意帮忙丨女子网上找心理咨询师3年花18万:我被诱导消费了吗?平台:签过和解协议

    在这份协议中,平台方认为:王某没有正确处理好刘女士的“移情”。对此,尹先生解释说:“移情是心理咨询的一个术语,用比较通俗一点的话来解释这个事情,就是刘女士在和王某进行过交流后,产生了移情,觉得王某是自己的父母,因此她才会喊王某为老妈子。王某作为心理咨询师,和刘女士只能是客户关系,如果客户出现这种情况,王某应该及时制止。因此我们才判定王某没能正确处理好移情,而不是王某出现了和她(刘女士)在谈网恋或者是PUA她的情况。”

    尹先生说,平台会对入驻的每一位心理咨询师的身份信息进行严格核查。“此前刘女士多次去有关部门投诉我们,我们把平台每一位心理咨询师的资料都打印了出来,如果有问题,我们早就停止营业了。入驻平台的心理咨询师,至少要有三年从业经验,并且提供身份证,手写字条和相关执照。如果有人盗用他人信息在平台上注册,我们发现了会将其销号,并追究法律责任,不会纵容这种行为。”

    尹先生同时透露,刘女士此前在平台上的钱并不是全部都花在了王某身上。“她在平台上除了王某,还找其他几名咨询师。之前协商的时候,她也没像今天这样,将矛头对准我们平台。”

    对此刘女士表示,此前她认为自己被王某所欺骗,因此找了几位其他心理咨询师。

    尹先生表示,如果刘女士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对此刘女士表示,她准备通过法院起诉进行维权。

    随后,刘女士现场拨打王某。当刘女士说出自己身份后,王某立刻将挂断。晨意帮忙表露身份尝试王某,截止发稿,未获回复。

    律师:若咨询师诱导消费,平台可向其追偿

    在本次事件中,存在几个焦点问题。刘女士该以怎样的名义去进行起诉,起诉主体又是谁?如果刘女士认为自己被诱导消费,需要提供怎样的证据,平台需要承担哪些责任?潇湘晨报咨询了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律师的意见。

    付建认为,刘女士在平台咨询师的话术下消费 18 万,如果没有真正享受到应有心理咨询服务,而且与花费完全不对等,平台并没有履行合约规定的义务,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除此之外,咨询师的行为可能涉嫌欺诈,刘女士可以受到欺诈为由,主张撤销交易,由于利润是平台和咨询师按比例分配,因此在起诉的时候可以将咨询师和平台列为共同被告。

    付建认为,如果刘女士认为自己被诱导消费,可以提供咨询师在推销过程中对心理辅导作出的承诺,可以是聊天记录,也可以是通话录音。通常情况下,诱导消费并不会明确告知服务的详细内容,往往模糊不清打着擦边球,与实际提供的服务大相径庭。“如果平台与咨询师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平台作为第一责任人,首先要承担赔偿责任,但事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员工进行追偿;即便不存在劳务关系,平台也应当对自己监管上的过失承担连带责任。”

    付建表示,咨询师诱导消费属于个人行为,平台可能并不知情,但对于消费者造成的损害,平台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只不过事后可以向咨询师追偿。咨询师误导消费违反了平台规则,平台方可以根据情节对咨询师进行相应的处罚。如果平台监管不到位或者有其他过失,对于造成的损害结果,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潇湘晨报王胤期

    有困难向今日头条长沙频道找【头条帮忙】反馈,潇湘晨报会第一时间跟进解决

    【版权声明】:本文首发在【今日头条】,著作权归【潇湘晨报】所有。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晨视频”,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一小时6块钱:68岁的我在医院做护工

    我姓张,赵钱孙李的“张”,嘿嘿。55年的,属羊,马上“奔七”的人。本来到了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时候,别问我为啥干这个,所谓“人艰不拆”,给我留张老脸,好吧?

    老实说,我的身体、精神状态比同龄人要好得多,这跟我现在的工作分不开。你想啊,一天也就24小时,我的活动时间至少在15小时往上。每天的步数,从没少于两万,最夸张的时候,到过四万步。刚开始的时候吧,确实打过退堂鼓,累、脏、受气不说,关键还赚钱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想开了,赚钱吃饭,不丢人,对吧?

    到现在已经做满三年了,记得第一天上班,是在内科十一楼的重症监护室。32张病床,若干个护士、一个护工。几乎完全封闭的屋子里,各种机器、仪器嗡嗡作响,氧气瓶咕嘟嘟的声音、病人呻吟(咒骂、发泄)的声音、护士小姐们行色匆匆在各个病床和护士站、药房间穿梭的声音,不绝于耳。24小时空调开着,室内空气温嘟嘟的,稍待一会儿就直想睡觉。空气里弥漫着各种味道,消毒水味儿、中药味儿、没及时清理的大小便味儿,即便是紧紧戴着N95口罩,这些味道儿实在也很上头。

    一小时6块钱:68岁的我在医院做护工

    重症监护室1

    带我的是老李,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矮个儿老头。在他的指导下,踩着时间点给病人喂药、流食、翻身、倒尿。药物每天喂三次、流食每天五次、翻身两小时一次、早晚洗脸洗脚各一次。患者几乎都是昏迷状态,身上插满管子,导尿管、氧气管、进食管,以及监测心跳、脉搏、血压等的各种贴片、手夹。在翻身的时候稍不注意,就会把这些搞掉。经常听到护士尖着嗓子喊:x床x床,看看是不是xx掉了?

    有个胖乎乎的中年女患者,就跟个日本相扑手似的,那大腿就有我腰粗,少说也有两百多斤。她是轻度昏迷,手脚会乱动,所以四肢就给绑了起来,每次给她翻身,都得解开绑绳,完事儿后再还原。几乎每次,把我和老李都得整出一身汗。

    就这沉闷且嘈杂的噪音、让人昏昏欲睡的温度,以及那些说不清道不明,却执拗地往你鼻孔里钻的味道儿,刚进去的时候我差点背过气去。

    一小时6块钱:68岁的我在医院做护工

    重症监护室2

    好不容易熬到中午饭时间,老李拿出饭盒,塞进微波炉里。我一看饭盒外面童趣满满的案,忍不住想笑。老李却正经说道:小孙女用过的,扔了舍不得。隔一会儿又解释道:里面可是老太太昨晚炖的排骨,蛮不错的哟。我问,不是公司管饭吗?他无奈一笑:想多了,从没有的事。于是后面几天,我只好跑到五楼餐厅,自掏腰包买盒饭。

    下午六点,老李说回家一趟,让我顶着。一面还叮嘱我按时喂药、喂饭、翻身、倒尿。走到门口又折回来,悄悄说,那个女胖子翻身的时候,找小护士帮忙。

    老实说,从早上七点进门,我几乎是一直瞪着眼睛,到这会儿也是昏昏欲睡。

    夜里就不用说了,把手机闹钟调好,一会儿起来干完再眯一会儿,好不容易熬到天亮。老李终于来了,我赶紧躲进小屋子里睡一会儿。到了十点,又该是给病人翻身的时候,只好起来干活。

    在里面整整三天,几乎没有正经休息过。这是我自己给自己定的底线。到了第三天下午六点,跟老李打个招呼,我径直走了。出来给经理打,告诉他我已经掌握了基本操作,可以上岗了。经理嗯一声挂了,过一会他打过来,说让我回家等着。按照他之前跟我讲的,新人在监护室至少学习七天。他应该是问了老李,这才放过了我这个免费护工。

    老李讲过,我还算运气好的,他就经常遇见濒死之人。一会儿没心跳一会没呼吸,分分钟都是要命的事儿,护理人员得随时盯着,根本歇不下来,那才真累人。

    回家好好睡了一天,第二天经理就有来,说是内科二十楼,一个滑膜炎老患者。也就那天开始,我就正式上岗啦。

    后来我才搞明白,每天患者缴纳费用216块,包括陪护床16块、护理费200块。公司每人每天提成60块,护工到手140块。这里面还包括三顿饭钱。我这人又懒,加上时间根本不允许回家做饭吃饭,所以每天至少四十多块的饭钱。这样算下来,不到一百块钱24小时,不吃不喝也就一小时挣六块钱。搞明白了,心里也拔凉拔凉的。

    一小时6块钱:68岁的我在医院做护工

    老张他们用的扫码解锁、日租金16元的护理床

    老实说,刚开始那个病人还真不错,我现在都记得。老头是退休老师,姓曾,86岁,很爱干净,每天洗脸、刮脸、洗脚是必须的。晚上没事,还可以在护理床上睡一夜。那个床吧,一米宽、一米八长,被褥也是按尺寸来的,我这个子盖住头就漏出脚,顾头不顾尾,也不管了,倒头就睡。老师脾气好,也真体贴,晚上上厕所的时候,都是自己坚持慢慢去,从没叫过我。后来他做狱警的小女儿来了,跟犯人说话似地、阴着脸嘱咐我:老爷子双膝盖都是滑膜炎,尽量不要运动,要静养。好像是七天,老爷子出院了,临走时狱警来接的。她问我要不要去家里照顾他,我撇撇嘴,没回答。

    再记得就是老孙,93岁,山西长治人,南下干部。膝下一子一女。儿子跟着孙子在外地生活,他们老两口单住,同住一个小区的女儿女婿每天都要去探望。请了住家保姆,做饭洗衣搞卫生。

    老孙本就是脑萎缩,这次住院却是因为摔了一跤,膝盖处有明显淤青。每到晚上,老头子就很亢奋,逮住人就聊天,没人了就自说自话。他那一口山西口音夹杂着四川口音的调调,没几个人能听懂。加上他一只耳朵完全失聪,跟他说话,简直就是煎熬。刚开始跟我聊得很愉快,还以为遇到了好客户。谁知到了晚上,另外两个病人加上我,三个人都被他搞得没办法睡。到了第二天,他们就找护士,要求换病房。到最后你猜怎么着?院方真的找了两个家住附近的患者,每天来了就例行检查、输液,完事儿就走人。于是后面半个月,每天晚上就我一个人面对他。

    偌大的病房里,电视24小时开着,我几乎是一刻也不能走开。他的腿伤,住院三天基本就好了,这得益于他的好胃口、好肠胃。一份盒饭,我经常都吃不完,他倒好,每次都吃得干干净净。没几天,整层楼几乎所有的病人、护士、医生、护工、保洁,都知道他,跟个明星似的。主治医生跟我讲,这个老头不简单,是上面派下来的政治任务,千万小心。

    好几次,他自己上厕所,结果把自己反锁在里面。我在外面用一整层楼都能听见的声音,教他打开门保险自救。好不容易打开门,我的老天,厕所里到处都是屎啊尿啊的。老头子倒好,劈头盖脸就冲我骂:谁让你把我关在里面的,是xx吗?(xx是他原来所在企业的老大,一直跟他关系不好。)

    后来我才知道,老孙两口子都曾是本地一家大型国营企业的老员工,住的房子是单位分的,医疗费甚至保姆费全报。一句话,国家赡养。所以跟他聊天,国际国内政治形势要懂一些,否则还真搭不上话。

    发脾气?老实人也有脾气的。自从做这行,我的脾气几乎没有了。但有一回,我还真发了脾气。

    有个老村长,姓魏,85岁,就是附近的农转城拆迁户。老魏很瘦,一米七几的身体最多一百斤。他是腹腔积水,开了孔,微创手术。医生的意思,等开的孔自己长好就可以出院了。结果这老头子吃啥啥没味儿,就连喝水都是小猫一般。这样下来的结果就是,伤口久久不能愈合,医生一筹莫展。更要命的是,便秘。

    有天傍晚他吃完晚饭,我说想回去一趟。老头子正躺着闭目养神,听完没表情。我也没管,径直回去了。等我两个小时后再来,老头子阴着脸,我忙问他怎么了,是不是想吃水果或者上厕所?等了一会儿,他才慢条斯理地跟我说,你这工作,就是不能离开的。我孩子花钱请你,相当于买了你的时间。

    我没搭理他,这样的人我就见多了,以为拿点钱就是大爷、是上帝。隔一会儿我打完开水回来,他还在说,大意是他孩子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我这样想走就走,对不起他孩子给我的钱。

    也不知怎么搞的,我一下子就上火了。我搬过凳子坐到床前,看着他说:老爷子,我也是几十岁的人了,老实说,你儿子这点钱,买不来我的时间,何况是24小时。我也是个人,照顾你只是我的工作,不是我的生活全部。你就是我亲爸,我也不会也不可能每分每秒都在你面前候着,等您指示。为你这病,我找过主治医生、护士,还跟你孙女说,让她在网上找北京上海的医生问问。如果你觉得我做的不好,可以换人。

    也是巧了,当天晚上就接到经理,说是让我去六楼,和一个女护工换。六楼那个病人非要男的,没办法。让我跟老魏商量一下。

    这边刚跟老魏一说,他一下子没了脾气,眼巴巴望着我:说走就走?我回答他:来个美女照顾你,不好吗?看着我在收拾东西准备走人,他赶紧起身坐起来,要我跟他儿子打。呵呵。

    你看我手机,通讯录里面几乎全是患者或者家属,就这三年,一百多个。老实说我对人还不错,很多家属刚开始都是不理解、看不起,到后来基本上都成了朋友,是那种平起平坐的、有事儿帮得上忙的朋友,这也算是给我的补偿吧。

    抽烟?不瞒你说,我是个几十年的老烟枪,只要闲着,手上没烟就难受,心里像猫抓。刚去医院的时候吧,还能忍,后来有老护工教我,厕所、开水房、步行楼道,以及楼下开阔地带,都是过瘾的好去处。那些清洁阿姨还好些,看见了只会让你把烟头扔进垃圾桶,要是刁钻的小护士看见,劈头一顿骂还算好的。有个护工老徐,跟我一样,除了喜欢抽烟,几乎没啥爱好。最夸张的一次,老徐被逮住,心情正郁闷的他就跟护士吵起来,结果引来了院领导、护士长、保安队长等一大群人。最后你知道的,老徐被当作典型,罚款五百块,当即解除合同,走人。

    老实说,这种活儿还真不是人干的,一天24小时,分分钟都在上班。换句话说,能做医院护工的,都是有故事的人,也都是没路走的人,比如我。生活就算了,生存还是要有的,对吧?

    做了这么几年,经验还是有些的。我觉得做护工第一条,就是不要跟患者(家属)交朋友,就跟“不要跟你的老板做朋友”一个道理。在绝大部分人眼里,你就是最低层的,谁跟你交朋友,你就是攀高枝儿。第二条,不要接受患者(家属)的现金等,现在到处都是摄像头不说,有的人转身就举报,为那小几百块钱,不值当。第三,很多患者(家属)会夸海口,画大饼,“你好好照顾我爸(妈),以后有事找我,x部门我有人”之类,当不得真的。最后一条,但凡有第二条路可走,就不要去做护工。做的久了,人不人鬼不鬼的,自己都讨厌。

    我知道自己日子过得相当狼狈,这大半生从没有过像模像样的生活,但我努力过、拼争过。

    唉,不想说了,小兄弟,谢谢你的盛情款待,憋在心里好久的话说出来,感觉真他妈痛快。

    一小时6块钱:68岁的我在医院做护工

    护工和医生护士一起,接新患者住院

    后记:半年前认识老张,得益于表叔的一次住院经历。在去看望表叔的时候,护工正是老张。熟识了才知道,老张是一个于人为善的人,一个有底线的人,一个为着生活宁可放弃尊严的人,一个鲜活的游离于社会边缘的悄悄活着的人。

    ——就在当晚,看着老张佝偻的身影在车来车往、城市灯火中渐行渐远,本想说些鼓励的话,却如鲠在喉。唉,祝他好运吧。

    一小时6块钱:68岁的我在医院做护工

    工作需要,护士站也是老张他们经常要去的地方

    ▍片源自网络 侵必删

    ▍黄华文化,涉老行业探索者、回忆录码字工,分享涉老话题、百姓真实历史

    ▍您的就是我们努力的动力。欢迎评论、留言

    AI当心理医生?可能缺乏共情能力

    AI当心理医生?可能缺乏共情能力

    参考消息网5月12日报道据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经济新闻网5月2日报道,近日越来越的案例中开始有患者把ChatGPT当心理师,然而专家警告将人工智能(AI)替代心理治疗存在风险。

    报道称,可以说,人工智能已经站稳了脚跟。从最初的Siri、亚马逊智能家居“亚历克莎”等日常应用到最近的ChatGPT,都在表明这项技术在不断突破自我,如今已经能够执行直至不久前还只能由人类承担的任务。

    专家担忧会带来风险

    报道称,AI虽然在特定任务中强于人类,但在以我们的方式理解世界上仍存在困难。正因如此,一些专家对人们求助ChatGPT而非心理医生感到担忧。

    这一切都发生在尚不清楚这类工具的触角将伸向何处的当下。近日,谷歌公司计算机科学家杰弗里·欣顿离开这家科技巨头,就是为了向世人警告,AI系统为人类带来了“生存风险”。

    但是,有可能把ChatGPT当成一种机器人心理治疗师吗?

    阿根廷精神病学家协会会长里卡多·科拉尔表示:“这是非常新的事物,正处于发展期,它的效度和准度显然还会得到大幅提高。”

    对于把这类工具当作治疗手段,这位专家指出,虽然有报道称有人已经这样做,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起着不小的作用。

    科拉尔表示:“现在的情况是,许多人在疫情暴发和隔离措施实行后开始通过视频连线进行远程会诊,不少治疗师、精神病医生或心理医生仍采取这种工作方式。然而,很多人觉得不舒服。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医患关系或者治疗关系的事物,它不容易被取代。换句话说,显然存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与人际关系和关系本身有关,我们称之为移情问题。”

    心理学博士弗拉维奥·卡尔沃同意科拉尔的观点,并强调说:“有两种类型的移情:情感移情和认知移情。”

    “AI或许可以理解一些机制,但永远不会像人类一样体验情感”,它无法“将心比心”,而这种能力对良好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他接着说:“如果不是用人的灵魂去触碰另一个人的灵魂,那就不是治疗,而只是一系列冷冰冰的建议和可能性。”

    专业护理的补充手段

    报道称,对他而言,如果要找出AI在这方面的积极之处,那便是“这是一个可能被用来解决一个关键问题的事物,因为目前社会和社区对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对策,所以AI对那些正遭受痛苦,且接触不到任何自然人、医生、治疗师、心理医生、精神病医生的人来说可能是救命稻草”。

    包括ChatGPT、谷歌的“巴德”、微软公司的必应聊天在内,种种强大的通用聊天机器人都基于大语言模型。这种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编造出乍听之下有理有据的信息。

    然而,它们的设计初衷并非提供疗法,并且这类编程产品也不遵守人类治疗师所恪守的道德和法律准则。在目前的形式下,它们也没有办法跟踪向用户所提建议的实际执行情况。

    研究情绪障碍的临床心理学家、堪萨斯大学教授斯蒂芬·伊拉尔迪说:“如果碰上病情较重的精神疾病患者,以它的能力还无法取代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他指出,ChatGPT这种“赤脚医生”会造成“极高的风险”。虽说如此,他认为这个对话伙伴已经足够出色,许多人认可它是有用的。

    伊拉尔迪提醒说,如今心理健康服务供不应求,如果具有适当保障措施,将ChatGPT改造为对专业护理的一种补充手段也未尝不可。

    对于美国抱抱脸公司首席伦理科学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来说,这些聊天机器人可用来帮助危机求助热线的工作人员增强应答能力。

    但让她感到担忧的是,向聊天机器人寻求治疗的做法可能会导致盲目依从,从而加重自身的痛苦。她说:“即使有人觉得这项技术大有帮助,也不意味着它能把求助者引向一个好的方向。”

    此外,米切尔认为,还需要注意它所涉及的隐私问题。她解释说,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会收集用户对话并将其用于训练,所以可能不太适合那些想谈论极其私密话题的人。

    报道称,她说:“用户可以删除他们的账户信息,尽管这一过程可能需要4周之久。3月,在一些用户反映能够看到其他用户聊天记录的标题后,OpenAI以技术问题为由短暂关闭了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