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里的“陇西”,到底在哪里?(关中天水经济带)
导读关中天水经济带~《风起陇西》里的“陇西”,到底在哪里?祁山堡。一部热播剧《风起陇西》,藏着大甘肃的千年风云激荡。剧情里三国最后的大戏“六出祁山”,正是在甘肃“陇西”展开。每个看到剧名的人都会有许多疑问——陇西,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剧中的主战场,不是甘肃定西陇...
《风起陇西》里的“陇西”,到底在哪里?

祁山堡。
一部热播剧《风起陇西》,藏着大甘肃的千年风云激荡。剧情里三国最后的大戏“六出祁山”,正是在甘肃“陇西”展开。
每个看到剧名的人都会有许多疑问——
陇西,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剧中的主战场,不是甘肃定西陇西县,而是今甘肃东南的天水一带与陕西汉中南郑?
其实,三国时期的陇西,远不止今天甘肃陇西一县,而是包括兰州以南的定西、天水、陇南等广阔地域。
自战国时秦置陇西郡后,陇西地区就长期作为甘肃的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名贯华夏2000多年。
秦人从陇山以西的陇南山地走出,跨越秦岭,一统六国;三国故事最为光辉灿烂的悲剧“六出祁山”,在曹魏陇右(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右)五郡与蜀汉武都、阴平两郡展开。唐朝时“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即便在今日,一亿李家人的寻根敬祖之地,正在“陇西堂”。甘肃的简称之一“陇”,也与陇西颇有渊源……
陇西的背后,正是整个甘肃深厚悠远的文化底色。
《风起陇西》里的陇西,为何贯穿了大半个甘肃?
无论是陇西的“陇”,还是甘肃的“陇”,都与陇山有着千丝万缕的。
广义的陇山,即为横贯甘肃、宁夏、陕西的六盘山。狭义的陇山,指六盘水南段。
从地理范围看,陇西一般是指黄河以东、陇山以西的这一片区域,甚至可以泛指陇山以西的广大地域。
古人以西为右,陇西又称陇右。《风起陇西》里三国蜀汉与曹魏交锋的陇西战场,便在曹魏所辖的陇右五郡(陇西、广魏、天水、南安、安定)与蜀汉所辖武都、阴平两郡之间展开。
在三国时期,陇西地域包含了大部分今甘肃的陇东南地区及陇中地区。等到元朝,陇西所辖地域以巩昌总帅府(今定西陇西)为核心,涵盖今兰州以南的大半个甘肃,乃至四川、陕西的部分地域,不亚于任意一个大省。
“秦陇锁钥,巴蜀咽喉”,好一个“陇上江南”
三国时陇西地区的南端,是号称“陇上江南”的陇南与天水一带。在这里,似乎一切形容甘肃雄奇、感叹西北壮阔的词汇与意象,都落了空。
陇南、天水一带的山地奇险艰绝,海拔落差达三千多米,钟楼山、仇池山、鸡峰山等百米垂直悬崖,在这里司空见惯。高山与江河行于大地,峻岭尽头有漫漫丘陵和关山草原,这里的美,是立体纵深的。
灵秀之外,陇南与天水的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向西北可抵丝绸之路中枢河西走廊;往东翻越秦岭,就是“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向南沿蜀道穿越层层山区,又能联通天府之国成都平原。
于是,这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藏着无数英雄史诗。大秦崛起的巍巍历史,就从这里开始。
秦人从齐鲁大地远途而来,在西汉水两岸的河谷地安家落户,又以养马、盐卤这两大产业,自险峻山地实现“弯道超车”,不断由今陇南礼县、西和两县的西汉水一带向东前进。
秦州(今天水市)、秦安、秦亭、秦谷、秦水、秦川,一连串地名记载了秦人六百多年的奋斗史。秦人跨越秦岭,经略关中平原,一统六国,华夏最基础的政治、文化、经济框架,至此奠基。
这里,还藏着《风起陇西》一剧的缘起——三国故事最后的一幕大戏 “六出祁山”(史实为诸葛亮五次攻魏),便在此拉开序幕。
祁山堡,位于今甘肃礼县。祁山一带的谷地,是整个陇西(陇右)地区的枢纽位置,这里前可威胁天水、陇西等曹魏重镇,后可掌控广袤的陇南山地,谁掌握了祁山堡这艘山岳间的巨舰,谁就控制了陇右战场的航向。
遥想当年,蜀军主力从汉中出发,自秦岭的群山万壑之间杀出,到祁山堡,入河谷地,直击陇右要害天水,局势豁然开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然而陇西郡顶住了蜀军攻势,马谡痛失关陇古道上的咽喉要地街亭,蜀魏在陇西地区就陷入了长期的拉锯血战。
三国大戏之外,“陇上江南”还藏着伏羲的悟道传说,也遍洒南宋吴玠、吴璘的抗金热血……时至现代,红军更自此挥师陕北,“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陇上江南”,虽然气质柔婉,但并不缺乏壮怀激烈的英雄本色。


“坐中联七、甘肃之心”,定西:大西北开篇之地
自陇上江南一路往西北,便是三国时陇西地区西北部的核心地域,今天的甘肃定西。
一到定西,方见黄土层峦,天地壮阔,再往西北,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兰州与河西走廊四城,已是近在咫尺。
在这里,西北有巍巍祁连、向南有浩浩秦岭,东去是中国最年轻的山脉之一六盘山,百万年来,风沿青藏高原北缘而来,铸成黄土高原,流水与风沙,在大地上切出了 “群山万壑”四字。
定西的多数地区黄土深厚,大地此起彼伏,坡陡谷深,干旱少雨,但定西远不止黄土高原上的苍茫。
孕育了八百里秦川的渭河,便发源于渭源县西南的鸟鼠山系,黄河上游的最大支流洮河,源自青海的河南县倾山而来,则经由定西岷县茶埠转向西北,过峡穿谷,最后注入刘家峡水库。
在定西南部,西秦岭与岷山交汇,气候阴湿多雨,山势愈发雄奇。贵清山、遮阳山,险而不燥,在黄土漫漫之间,自成一幅“清贵”的水墨丹青。
而在定西最南端的岷县,铺着一张水草丰茂的狼渡草原“历史长卷”:当年秦人曾在此牧马,奠定一方基业;千年以降,草原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一颗明珠;红军长征亦踏足此地,留下北上抗日的壮阔足迹……
今天的陇南、天水、定西三市,乃至更远处的平凉、庆阳部分地域,便是三国时期“陇西”地区的主体。
这里是齐家、寺洼文化与马家窑彩陶的时光漩涡;是黄土大塬上周人东迁的义武奋扬;是老秦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赳赳战歌;是诸葛丞相与姜维们的热血壮烈,千年难凉。
华夏民族孕育、成长、激扬的历程,都在甘肃的陇西大地得以见证。
陇西背后的定西,藏着最厚重的甘肃
北宋元眪五年(1090年),陇西县设立,县名县治沿用至今。如今,古陇西的核心区域与陇西县都位于定西市。从陇西到定西,西北人的健朗,都融在这片奇险天地里。
与前辈武威、张掖等古城相比,定西“较为年轻”,但英雄气概丝毫不减。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宋军收复西夏故地,宋神宗赐名“定相城”(今定西城区),正是取了“安定西边”的寓意。
今天的定西,还与江苏镇江一起组成了中国最霸气的一对火车站:镇江南-定西北。
但定西的生活环境曾经非常恶劣。几千年的高强度开发,兼之自然环境变迁,让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严重,定西中部与北部,都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河流往往变成干涸河谷,一如大地的伤痕,许多地方,都是夏天才堪堪有一点绿意。定西城,就坐落在一处干涸的河床上。
因此,从周秦到唐宋,英雄史诗逐渐变成悲苦长调,清末左宗棠途经定西时,这里已是“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不毛之地。
修建梯田,成为定西人生存的依仗,这也是保持水土最早的方法之一。在这片千山万壑的黄土高原上,一片片梯田层层叠叠,扶摇直上,不同于南方梯田的水韵与灵秀,而是厚重一如西北的辽远天地。
2021年,新时代的引洮供水工程全线建成。有了水,便有了生机,今天的定西,是西北变迁的缩影,也是兰白都市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辐射区,陇海铁路、兰渝铁路、宝兰高铁以及众多国道,让定西的枢纽地位再度凸显。
定西,正在成为甘肃的“丹田”。
定西大地,藏着最甘肃的味道
定西这片甘肃的“丹田”,藏着最甘肃的风俗物产,也代表着最甘肃的生活。
陇中高原秦腔震响,洮岷花儿唱遍河川,定西下辖一区六县:安定区、通渭县、渭源县、陇西县、临洮县、岷县、漳县,处处都有一张或多张“风土”名片。
陇西县,如今是交通枢纽与“中国黄芪之乡”;通渭县,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岷县是“中国当归之乡”“洮砚之乡”;陇西郡望所在地临洮县,是以花卉闻名的 “陇上花园”;漳县出产国内顶级的蚕豆与沙棘;渭源县,则是“中国 党参之乡”。
最令定西人重视的地道物产,也是最能代表甘肃的物产——马铃薯。安定区和渭源县,一个是“中国马铃薯之乡”,一个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平常吃的“开封菜”“金拱门”等快餐里,就藏着许多来自定西的马铃薯。
洋芋之外,定西的主食还五谷兼具:酿皮子清爽可口、尕面片小巧玲珑、岷县点心汇聚四方风味、陇西烧鸡粉冷热双吃、通渭荞圈圈细腻可人、姜粉鱼配一把油丝儿(麻花),就能温暖高原上或干燥,或阴湿的冬天。
来自陇西的腊肉与火腿,更是驰名西北的宝藏美食。腊肉灿若红霞,一如西北这片厚土之上,定西人乃至甘肃人热热火火的生活。
据新甘肃
秦知道丨10亿元专项资金,将如何解陕南发展之“渴”?
“完善汉中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推进陕南交通旅游山水画卷试点工作……”
“促进陕南系统迈向绿色循环发展,加快把各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综合协同优势……”
“支持陕南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
2022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这些内容,为今年的陕南经济社会建设定下基调。6月份,陕西省发改委下达了2022年陕南发展专项资金10亿元,将对陕南三市——安康市、汉中市和商洛市的28个县(区)进行全覆盖支持。消息一出,经受疫情冲击的各家企业再次振奋,这为陕南多项建设和项目打上了“强心针”,给经济发展投入了“催化剂”。
长久以来,陕南在自然天堑的阻隔下,与北面的关中形成了经济发展的鸿沟。但秦岭之于陕南,既是发展的阻隔,也是其绿色发展的特色根基。如何“绘制”绿色产业,如何扶持县域经济,如何发展中心城市,如何“虹吸”外来人口……众多的发展问题盘萦在前,针对陕南的专项资金又将如何解这发展之“渴”?

陕南发展专项资金的设立要追溯至十六年前,2006年,陕西省了《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首次提出:省政府设立陕南发展专项资金,并随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加大投入力度。
2020年陕西省发改委在《对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606号建议的答复函》中透露,截至2019年,“陕南发展专项资金共安排资金68.5亿元,支持三市产业类项目2250个,为陕南经济增速连续11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提供了强劲动力。”同时,省政府从2019年起将陕南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再次增加至8亿元,支持“一县一产业”发展壮大的资金打捆下达,由各市自主安排。
从2007年的2.5亿,到2019年的8亿,再到如今的10亿,陕南发展专项资金量持续稳步提升。
这10亿元,会带动出超40倍的价值——以“撬动杠杆”的模式吸引后续投资,2022年所涉及的具体项目为237个,带动总投资将高达420.5亿元。
今年4月,陕西省发改委便公示了陕南发展专项资金涉及到的其中99个项目,包括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4个,主导产业全产业链项目55个。这些项目聚焦现代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文旅康养等主导产业,围绕基础设施、产业链建设、“一县一业”、创新驱动试点等方向展开,意在通过产业集群化推进陕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2022年4月陕西省发改委公示的陕南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其中,以创新链产业链“两链”融合发展推动陕南新旧动能转换的项目不少,汉中市申报了西乡县智能制造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商洛市申报了洛南县县域工业集中区中小企业孵化园等项目,安康市申报了平利县工业集中区(陈家坝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等项目。

位于洛南县县域工业集中区的泰华公司医药产业园区。(资料)
例如,作为陕南经济重要组成的中医药产业链,此次将投资扩建的洛南县县域工业集中区,已经囊括了洛南县多个经济主体。其中的泰华公司医药产业园区,有中成药前期处理及提取、抗肿瘤原料药、天然提取原料药等生产线,及国家级抗肿瘤药物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等相关设施。一年可实现产值3.2亿元,上缴税金3000余万元,能解决就业1700余人,其中吸纳了贫困劳动力650余人,对巩固提升全县脱贫攻坚成效,繁荣当地经济起到极大的作用。这片医药产业园区便是在洛南县县域工业集中区建成后由泰华公司投资建设的,是小投资“撬动”大投资的生动写照,也是推动洛南县乃至陕南发展的动力模式标杆。
此外,这笔专项资金还将首次用于“汉中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项目中,充分利用集聚效应,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撬动”更多的投资汇聚于陕南,发展于陕南。

作为陕西省省会城市,西安市历史文化悠久,城市发展水平高,是陕西的代表性城市,而在陕南,汉中市则是三市中发展最为迅猛的城市,是陕南的代表性城市。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江上游,北倚秦岭、南屏大巴山,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中部是汉中盆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汉中市与宝鸡、西安、安康接壤,是成渝经济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纽带城市,也是多地往来的必经之路。
2021年,汉中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行动指南”正式出炉,汉中市印发了《汉中市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战略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汉中至2025年并远景展望2035年的总体目标、空间格局、发展任务和主要举措。
今年是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行动指南出台后的第一年,今年的陕南发展专项资金着重倾斜支持汉中市“汉台—南郑—城固”中心城区重点项目,目标以汉中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引领带动陕南加快发展。

陕甘川渝毗邻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区位。(片:汉中日报)
根据《规划》要求,汉中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全面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陕甘川渝4省市交汇的区域中心城市,不断增强区域生态经济、教育科创、金融服务、人文交流、内外开放、综合交通的引领、辐射、集散功能,形成带动区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城固县是此次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之一,其位于汉中盆地东部,与中心城区汉台区接壤。位于2020年汉中区县生产总值全市第一位,超过南郑区,作为陕南第一经济强县,全省第三大农业县,城固的工业和农业都是可圈可点的。此外,城固交通非常有优势,坐拥火车站,高铁站,动车站(治江站-在建),飞机场,两条高速过境——京昆高速和十天高速,两条国道——G316和G108,是陕南交通最便捷的县。城固经济发展有利,面积大,人口多,与汉台区和南郑区形成了三个发展“”,构建出汉中区域中心城市的大致发展格局。

汉中城固机场。(资料)
《规划》强调加快推动汉台—南郑—城固交通运输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统筹布局中央文体区、中央商务区、中央金融区、中央创新区“四大中央区”,打造综合服务功能板块。以汉江为轴线,打造汉江生态文化廊道;以108国道为轴线,构建绿色制造产业带,串联南北方向的高校、产业园等,打造科技创新服务轴,形成“一带一廊一轴”功能布局。

汉中城市圈示意。(片:汉中日报)
《规划》支持城固加快推动沙河营、博望、莲花、三合一体化发展,形成城市东部强劲增长极。到2035年,形成中心城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可承载200万人口的“双200”大城市。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汉中市布局了36个重大平台,谋划了18项重点工程,包装了7大类254个重大项目,总投资6705亿元,形成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坚实支撑。陕南发展专项资金将在其中带动投资,加快发展,促进汉中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城市的发展全速推进,县域的发展也不遑多让。陕南地处地大物博的秦岭,自然资源和物产丰富,具有极强的“天赋”,但要将天赋挖掘出来,利用出来,同样需要资金的倾斜支持与全方位的管理和规划。

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陕西79.8%的土地面积、55.2%的常住人口、40.8%的经济总量都在县域。今年的这10亿元陕南发展专项资金,也包括县域高质量发展专项,这是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陕西省县域经济实力、竞争力和城镇建设水平而设立的。
陕南县域高质量发展,少不了“一县一业”的精准投资发展战略。在推进“一县一业”的过程中,如何打造县域产业集群,推动县域传统产业向新发展,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认为,打造“一县一业”,要借鉴我国在创建产业开发区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创建特色明显和优势突出的县域产业园区,并创新和完善县域产业服务功能。这样有助于形成促进龙头企业成长的经营环境,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布局集中化的县域经济竞争格局,并持续、系统地拉动乡村产业兴旺。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与76个县(市)政府逐一确定首位产业,促进发展“一县一业”。76个县(市)中,32个县(市)首位产业确定为工业,27个县(市)确定首位产业为现代农业(三产融合),17个县(市)首位产业确定为文化旅游产业。
以陕南三市中的安康市为例,宁陕县为生态旅游业,镇坪县为生猪产业,石泉县为蚕桑产业,旬阳县为烤烟产业,紫阳、平利两县为茶饮产业基础,岚皋县为魔芋产业、白河县为木瓜产业、汉阴县为油脂产业。将全县力量集中于一种产业,更有利于该地特色产品“突围出圈”,走出陕西,迈向全国,形成有力的竞争态势。

石泉县缫丝厂的收购库房里一筐筐蚕茧堆成山。
其中,石泉县作为西部第一蚕桑产业大县,被誉为“金蚕之乡”。因其水热同季的鲜明特点,既不象南方那样潮湿,也不象北方那样干燥,桑树旺盛生长的需求完全得以满足,养蚕环境优于南北方蚕区。丝绸产品拥有雍容华贵、飘逸轻柔的质地,市场需求常年旺盛,本不愁销路。但曾经,石泉县的桑果利用率低,分散的农户没有统一规划的生产和销路,造成了大面积优质桑叶桑果资源的浪费,在投资建立了多个产业园后,石泉县有效解决了蚕桑产业中富裕桑叶桑果资源的浪费及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难题,为农民们致富增收,为石泉县打造了优质特色的品牌。
“一县一业”既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更是贫困山区摆脱经济滞后的必由之路。陕南三市是我国典型的山区城镇集群,更是要通过把握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陕南发展专项资金亦是以此为目标展开运转的。
总而言之,陕南的发展脉搏需要靠规划和投资引势蓄能。无论是从汉中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还是“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发展,不难看出,陕南的发展路线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高度契合,陕南发展专项资金更是撬动发展“锁芯”的“钥匙”。陕南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重振山区城镇经济的“持久战”,重视陕南的发展,不止是有利于陕南千万群众的立身大业,更是陕西经济“蛋糕”做大做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陕南又将有怎样的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文字/王佳祯 辛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