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购有哪些平台,体验“0元购”的快乐 文汇购物节振华商厦专场举行“超市挑战100秒”活动
导读0元购有哪些平台~ 点击观看高清视频>>大众网·海报新闻 李彦涵 东营报道3月5日上午,由东营区人民政府主办,东营区商务局、文汇街道办事处承办的东营区2023“约惠春天·活力文汇”购物节振华商厦专场在济南路振华举行,振华商厦专场作为文汇购物节的收...
大众网·海报新闻 李彦涵 东营报道
3月5日上午,由东营区人民政府主办,东营区商务局、文汇街道办事处承办的东营区2023“约惠春天·活力文汇”购物节振华商厦专场在济南路振华举行,振华商厦专场作为文汇购物节的收官专场,在当天的活动中,“超市抢购100秒”也再一次与大家见面。



抢购活动中,共有10名消费者参与挑战。在规定的时间和区域内,参赛者选购超市内不同种类的商品,并投入至自己的购物车内;如重复选购同类商品,视为淘汰;选购商品单品不超过100元;抢购活动完成后,收银台将购物车内商品进行扫码合计,两名总价最接近300元者取得胜利。



作为促消费、稳增长、添活力的重要引擎,东营区2023“约惠春天·活力文汇”购物节将进一步刺激文汇街道辖区商业消费、提升恢复济南路油城老商圈美誉度,助力文汇街道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美国楼市曾经的“零元购”如何玩崩了资本市场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今年的强势发言不知道大家看了没有,简单概括一句话:持续加息直至平息通胀,使它进入合理区间。过去这一年美联储的加息力度之大,仅有曾经的沃克尔时期(里根、卡特任总统期间担任美联储主席)更胜一筹;如果总是静态的看今日的鲍威尔和当初的沃克尔,这样竭力加息究竟是为什么,尤其是当美国的金融、高科技企业先后受不了出现风险的时候,这种鹰派加息仍在持续,甚至难见放缓势头,今年要奔着6%去。
要知道美国谈通胀,它有美元这个国际货币和霸权,而且其宏观杠杆率280%左右,我们的大概270%左右,为什么我们在降息,而美国拼命也要遏制通胀呢。
(本文篇幅较长,内容均为干货,而且在房地产资产泡沫的风险形成上,对部分金融衍生品的形成机制做了解释)
美国曾经的降息周期与房价必涨的假设
有个天涯上的帖子预测房地产走势被传的神乎其神,其中很多阶段判断的准确,但并不是很难;因为放眼望去,美国的楼市干过很多一模一样的事情,持续过一模一样的情绪和市场预期,剔除掉两国的差异,共性部分也足以让我们看明白。
美国的楼市在本世纪头几年开始,就同步诞生了几件事情:
1、低息开端,在2001年至2003年,美国联邦利率经过十余次下调达到1%,随之而来的是借贷和投资的繁荣,商业银行也开始大量放贷业务;

2、参与房屋贷款的机构不断增加,而且很多新兴机构与老牌银行在放贷方面,与投行在相关债券方面的做法不太一样,它们选择更低利率鼓励人们贷款,同时开始为了满足贷款业务增长,而给原本不符合资质的贷款人审批贷款。
为什么需要更多贷款业务,这里就本末倒置了,因为这类房贷有持续回款的现金流(购房人按月还贷款),因此被视为很好风险回报率的资产;投行拿来把它证券化,变为资产抵押债券(ABS)打包出售,后来发现这种债券卖的太好了,投资人追捧,大家交易赚钱,所以需要尽可能多的创造出债券来卖,这就发现买房贷款的人居然不够用了!(这部分之前视频和文章解读过,不展开)
3、这就放大了次级贷规模,原本这块的比重占房贷是个位数,然后迅速增长到了40%以上。因为拥有良好收入和信用的买房人,其房贷证券化之后,评级很高,但是数量较少,姑且称之为“优质房贷”,评级AAA。
那么把那些没什么资质、工作、稳定收入,甚至身份都模糊的人,忽悠他们来买房,尽可能多的创造“刚需买房群体”,而这部分人的房贷违约风险大,其房贷利率就高,收益率高,信用评级勉强BBB,甚至有BB等级的(纯垃圾债)。把这部分次级贷款跟之前的优质房贷打包一混合,搞定了新增的资产抵押证券,接着卖。
4、零元购开始。这里说的是零首付购房,跟最近这两年美国人去超市零元购不是一码事。这里泛指一切降低购房门槛的方式,各位看了可能有种熟悉的感觉。
包括低首付、低利率、组合贷款、零首付购房贷款、可调节利率贷款、只付利息贷款、高评高贷,以及最夸张的——忍者贷款。
零首付让很多根本没有储蓄的家庭买了房,而他们普遍收入不稳定,但是贷款还不上怎么办,中介是不管的,反正有保险,还有就是不行就收回房屋另收,反正市场繁荣的时候不缺买家。
可调利率贷款,在一开始利息很低,甚至可以跟贷款人商量一个数,但是后续利率会快速升高,超出很多贷款人的承受和房价涨幅。
只付利息贷款,在一定年限内只付利息,看似负担很轻,后面也是一样,属于到点就会爆炸的定时炸弹。
忍者贷款,这个名字跟日本没什么关系,其实就是“三无贷款”,贷款人无工作、身份、收入,但是可以通过中介办理贷款。
以上的贷款利率不可能低,评级也肯定是很差,但是由于发行资产抵押担保债券,通过证券化赚钱的资本需要这么多的房贷,因此就会引导居民买房,无论你是否需要,都会塞给你一个美国梦。
这里特别要强调,因为美国经济的根本在于金融资本,在于金融市场,所以推动房地产的动力也来自于此;所以美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在数年间都看好房价,认为房子是稀缺的、土地是稀缺的,房子是会一直涨价的。其他国家维持房地产,持续引导尽可能多的人背上房贷,可能与美国的具体初衷不一样,但殊途同归。
CDS:衍生品的恶魔之翼美国房地产市场被做空的重要机制,在于金融资本创造出来的对冲工具,金融要赚钱是建立在各类交易证券化基础上不断加杠杆,而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即CDS(信用违约互换),这种创造出来的交易类型,终于给做空提供了更有力的途径。
我们用完全不严谨但说得通的表达来概括“衍生品”的意思——所有围绕一件交易之上的交易,包括衍生品之上还可以有衍生品,只要建立一种交易之间的相关性即可。这比复制定义过来要好理解的多。
围绕一件交易怎么能多次再交易呢?这就看金融创新了。
假设市场上有且仅有100斤在种植中的桔子,以及1万块钱可用于投资。无论这些桔子的现货(未来成熟摘下来卖)还是期货交易(现在买下未来桔子的交易权),都最多花3千到5千块钱,
现在市场上投资者的钱还有至少5千用不掉,寻找投资标的对吧。这时候资金中介(高大上称为投行)的银行家、交易员等等来为这5千块钱谋求投资收益。给部分不看好桔子生长的人,一份桔子未来要跌价的协议,也可以给看好桔子未来的投资人一份看涨期权协议,还可以给农户来一份桔子种植贷款,又可以将这份贷款做成一个稳定收益证券卖给投资人,再可以做出一份保险,如果农户不能如期还贷,这个保险来兑付,然后把保险卖给投资人,以及另外一份保险,直接保这个桔子本身。
然后上述协议还都可以拿到市场上像卖桔子一样交易,即卖桔子相关的投资合约。
以上操作是不是给了投资更多的机会,一份产品,更多人和钱可以参与其中,当然投资者有赔有赚,但中介如果不用自己的钱玩,作为中介是可以稳赚的。
CDS信用违约互换,这个东西理论定义应该是一种保险,如同上面例子里的桔子交易,这份保险保的是有人违约,那么他的交易对手的合约损失由保险赔付,或者约定一种赔付方式。
具体操作是,一方投资机构向提供CDS的卖方提出交易,卖方可以定制符合要求的CDS保单。比如投资者要押宝某个投行持有的一笔资产抵押债券无法兑付,这个债券的底层资产就是前面说的一大批房贷,其中有好有坏,约定了利率。投资者就是认为这些贷款人(中的一部分)无法按期偿还贷款,然后只需要向卖方缴纳固定数额保费,比如50万美元保费/年,保2000万债券违约,如果实际发生了,卖出保险的一方要赔偿买方2000万美元。

关键是,后来的CDS被创新设计成为买方不需要真正持有债券,就可以赌这批债券违约,这种小投入撬动高杠杆的对赌投资,就有人乐意尝试。那么投资人押宝债券下跌就不需要花钱买债券,只需要买个名义上是保险的衍生品。
可是为什么会有如此便宜的做空手段,我们后面说。
CDS广泛存在于全球交易市场,主要是信用风险的交易,本身是个工具,就如同恶魔的翅膀不是恶魔本身,但的确给恶魔一飞冲天的助力。
CDS在次贷危机中两大现实层面问题:1、未能足够分散风险,而是大量被头部投行所持有;2、这类交易的成本很低(对机构而言),就是交个保费,然而对赌的是美国房地产市场、抵押支持债券中以次贷为底层资产的那部分,带动整个市场崩掉;虽然在当时市场看是小概率事件导致这种CDS合约的代价都不高,但同时也等于是市场忽视了这种风险警告,也就失去了其对冲属性,仅仅成为套利工具。
也正是因为持有了太多的围绕次级贷创造的证券,大投行扛不住后来蔓延开的违约,而提供了大量相关保险的机构,如美国国际集团AIG则在第一波次贷危机的冲击下大厦将倾,并迅速被美国财政部接管。其他投行的崩溃我之前文章介绍过,就不展开了。

做空者的漫长等待
我记得曾有个挺火的据叫《欢乐颂》,我没看过也不感兴趣,但其中一个剧情照片让我大为震撼。女主之一有个叫安迪的(刘涛饰演),有个神奇操作似乎是要通过反向交易来收拾对手,总之就是下面这一套“高屋建瓴”、惊世骇俗、张口就来的词儿:

虽然国产剧大多数是在大气层想象的爽剧,编剧敢写演员敢演,但不能说自由做空绝对不存在,但像安迪这种可以随意想做空、做多同一个企业,一个就双杀对方的情况,不多。
或者说,能做到这个的人,不多,而且需要特定企业目标的情况条件,可能当今全球有名的几位大鳄针对某个小型上市企业可能做得到。但是,也不可能同时无论做多、做空都如此随心所欲,尤其是,一家企业的股票要么在某个阶段,要么会走跌、要么会走高,不可能同时具备涨和跌的原因,之所以市面上投资者有人看空,有人看多,那是人们看法的分歧,但真相只有一个,这位安迪有实力可以如此随心所欲,在剧里的角色反而浪费了。
所以在这里顺便吐槽一句:这个剧不该叫《欢乐颂》,应该叫《上帝在人间扮演大女主之你们开心就好》

在期货方面(狭义理解),做多可以叫买入看涨期权,就是我认为目标资产会涨,无论股票、债券、其他可交易的票据和合同。反之,就是做空,买入看跌期权,我认为目标资产会折价。有人可能问为什么一份合约可以交易,可以的而且是投行主要业务,比如前面说的CDS,以及华尔街投行们的众多创新型保险。
我们可以粗浅的理解为,所有在未来有收益可能的交易资产或行为,都可以看涨或者看跌。
既然前文提到,做空者可以通过CDS低成本的押宝债券违约,并且获取极高的利润,这种投入产出比的交易合约为什么会实现,尤其是在全都是聪明人的华尔街。
现实中有一部分投资机构做到了,在次贷危机中通过做空房地产抵押支持债券赚了数百亿美元,但是他们如何找到交易对手的呢?他们的交易对手傻到这个地步?
其中自然没那么容易,首先自2003年开始,就有个人投资者好对冲基金的管理者发现了美国楼市的问题,到了2004~2005年周期内,次级贷款和相关衍生品规模却越做越大。一直到2006~2007年初,美国的情况主要是楼市繁荣,各类抵押债券价格上涨,主流机构和大众几乎一致认为美国楼市不会有问题。
甚至很多投行根据复杂的模型计算得出,美国楼市及相关债券市场发生大面积风险的可能性非常低,而且有足够的措施应对,包括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如此表态。因此在那几年,如果做空相关债券,有可能会赔钱,直到大厦崩塌之前,做空时机不对的话,对的判断也是错的。
所以做空机构那几年可能根本支撑不住,或者处境艰难,倒在黎明之前,这钱不是谁都能赚的。
所以这种情况下,众多投行甚至在卖出CDS保险合约的时候,认为是白捡的钱,不赚白不赚,美国楼市怎么可能出问题呢,他们觉得肯买这种合约的投资人才是傻子。直到楼市在加息中崩盘,少数做空楼市的机构赚钱的同时,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不要以降息阶段的经验来判断加息时候的资产价格,更不要以为任何经济体都可以一直降息。
有篇写美国次贷危机的文章说得好:人类本质上是复读机。
这就是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真假小天才 零元学习机捆绑2000课程卡 三无产品谁来监管
看似免费赠送给家长的学习机,实则捆绑兜售2000多元的学习卡,当消费者想要退货时却发现临时的展台已经人去楼空。近期,多位消费者反映了自己遭遇“学习机零元购”的套路。北京商报调查发现,这些所谓“零元购”的学习机,不仅靠低价套路消费者,更涉嫌蹭知名公司“小天才”进行商业宣传,诱导消费者的嫌疑。

从免费的学习机到30元激活卡
尽管闹市区的一场“撒泼”,让王鹏成功拿回了被骗的2799元,回忆起这段经历,外加期间从社交了解到全国各地同类骗局,王鹏依然心有余悸。
2月26日,周日,家住江苏省江阴市的王鹏,按照惯例带着女儿逛市集。
“免费送公仔、免费送玩偶!”女儿被一阵吆喝声吸引到一处展台,展台上竖立着蓝色展板,上面标注着“AI智能机器人”字样。自称讲师的工作人员正站在展板前的小舞台上卖力推销,但讲师及相关工作人员都没有穿着统一的工作服。
据王鹏回忆,销售学习机的展台上站着讲师、副讲师,还有工作人员,加上众多围观家长,小小的展台边聚满了人。“他们特别喜欢找像我这样带着孩子的家长宣传。实际上我对学习机和免费送的礼品兴趣都不大,是我女儿被这些礼物吸引了,我就跟着过去了。”
15分钟内,展台向小姑娘送出了玩偶、会唱歌的机器人等几种礼品,并一再强调“都是免费”的。
在王鹏和女儿都被礼物“砸晕”之际,一位自称“小天才”公司的工作人员开始向王鹏和在场的其他家长推送起当天的终极免费大礼——状元小天才学习机,同样也是“免费”的。
“他们说线下门店就在我们当地的万达广场,可以拿着去体验,有什么问题还可以去门店咨询。”因为曾经在这个商场里确实看见过小天才的店铺,王鹏当时就相信了这是“小天才”的产品。
家住广东东莞的刘丽(化名)有着和王鹏类似的经历,她也在当地的同类市场被“免费”的小天才吸引。据她回忆,自己被吸引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在宣传过程中多次强调自己卖的是“小天才”公司的产品,且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现场在京东搜索了同款产品,在京东鑫优数码专营店上,同款产品的售价是4899元,客服人员自称是“小天才”旗下品牌。
当王鹏和刘丽对免费机器展现出“不要白不要”的状态后,工作人员抛出了“只需要交30元的卡费入网激活,学习机就免费送给您”的话术。“当时就想,哪怕是个计算器,30块钱也无所谓。”
30元不要了,一年200买课吧
看到家长们认可花30元激活学习机时,销售人员话锋一转,称“30元也不要了,今天主要做宣传,把学习机免费送给大家,如果大家用得好,也请多帮宣传”。
当家长们被二次“福利”砸晕的时候,工作人员才放出当日的真正目的——“但是如果您想使用这台学习机,里面的课程需要付费,只需要2799元激活学习卡,购买课程版权,就可以用学习卡在机器上学10年,这里面覆盖了中小学的所有学科课程,平均每年200块钱,一天一根棒棒糖都不够。”
据包括王鹏在内的消费者回忆,当日的工作人员除了一再强调钱是为课程版权付费外,更重要的是反复强调“家长们难道为孩子舍不得一个棒棒糖的钱吗”“孩子的未来在你们心中都比不上一个棒棒糖吗”等话术,这些话术,在小红书、等相关投诉中也被提及。“现在想想,就是一种PUA,在公开场合,先送孩子东西,取得好感,再在孩子面前PUA家长,说你们爸爸妈妈对你们的爱都舍不得一根棒棒糖。”
在工作人员共计长达1个多小时的卖力推销后,王鹏以2799元购买学习资料版权费的名义,把一台名为“状元少年”的学习机带回了家。
带口音的英语课和“三无”的设备
回到家,在听丈夫讲述完购买经历,王鹏的妻子李萍(化名)打开了学习机,察觉到了不对劲。
“这台学习机外观和普通正常学习机差不多,里面确实有学数学、学英语、讲故事等功能,点进去就发现,英语是录像的,老师还有很浓重的口音,就是举个相机读课本。”硬件方面,学习机从包装到售后卡展现出了一个标准的“三无”产品,按照上面的400打过去,客服功能、维保一问三不知,反复强调“小天才”;百度上搜这个400的,全是涉诉案件受理。
王鹏和李萍见状,第一时间带着学习机返回了购买展台退货退款,在用一场几乎是“撒泼”的大闹后,拿回了全额退款。

想退钱 400不管、线下撤摊
和王鹏遭遇同样推销事件的消费者不在少数。据小红书、知乎等多个社交平台及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不少消费者都曾反映过自己遭遇类似的“学习机零元购”骗局,涉及品牌包括“少状元”“状元少年”等。虽然涉及的品牌并不相同,但套路却极其类似。
但像王鹏这样能顺利退回全款的消费者只是少数,大部分购买者的退货退费之路困难重重。
北京商报按照王鹏保留的购物单,拨打了上面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自己无法处理退货退费问题,需要找当地的销售人员处理。
以刘丽为例,在她反应过来、次日去购买学习机的展台寻求退款时,展台已经撤销,无奈刘丽只能将学习机放到了当时对外租赁该展台市场的管理处,并寻求市场监管部门、派出所的帮助开展维权。
被滥用的小天才

遇到学习机“零元购”的家长们,不少都是出于对小天才公司的品牌信任而付款。而当他们冷静下来重新回顾整件事时,才发现诸多不对劲的地方:为什么号称“小天才”公司产品,学习机上却印着“状元少年”?付款票据上的“中山市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和以儿童智能手表出名的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到底是什么关系?在各地不断冒出、投诉不断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屡屡得手?
刘丽和王鹏都以为自己买的是“小天才”学习机,但据他们提供的票据显示,他们购买的学习机均由“中山市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出品,并非大家耳熟能详的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小天才”)。
王鹏表示,当初工作人员宣称自己卖的是“小天才”的学习机,包装盒和纸袋上也都标注了“小天才”公司,但机器本身上只有“状元少年”的标识。
刘丽在回家被家人提醒前,都以为自己购买的是“小天才”学习机。直到冷静下来后,刘丽再搜索相关信息时才发现,京东平台仅有那一家店铺销售自己购买的“状元少年”学习机。刘丽表示:“我怀疑线上店铺和线下推销这些人是一伙的。”
据刘丽提供的线索显示,她在购买学习机时,曾多次被告知产品在京东有售。北京商报在京东上搜索关键词“状元少年”时发现,仅有一家名为“鑫优数码专营店”的店铺在销售该款学习机,且该产品仅有一条产品评价。

除“状元少年”外,“鑫优数码专营店”还销售名为“少状元”“先科”“文全才”的学习机等产品。
北京商报调查发现,这一线上店铺由深圳市鑫优网络有限公司经营,该公司法人为徐韬,徐韬还同时担任深圳市文全才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当北京商报问询“状元少年”是不是“小天才学习机”时,该店铺客服的回复称“是旗下品牌”,而当北京商报反复询问是不是挺有名的那家卖手表的小天才后,该店客服才承认“不是卖手表的小天才产品,而是‘珠海小天才’产品”。
根据客服提供的“珠海小天才”以及消费者购买的学习机上的“状元少年”LOGO调查发现,商标隶属于中山市上状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除“状元少年”外,该公司还申请注册了“状元秀才”“少年状元”“上状元”等多个商标,公司法人为玉荣周。
天眼查显示,玉荣周也曾经是中山市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山小天才”)的法人。该公司正是消费者王鹏购买学习机时票据上显示的公司。同时,玉荣周还曾担任珠海市小天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小天才”)及广州市小天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小天才”)两家公司的法人。其中,“珠海小天才”曾因诱导消费者购买“少状元”学习机被消费者多次投诉,与线下推销当作是线上销售参照物的京东“鑫优数码专营店”上代卖产品提到的“珠海小天才”同名。
据工商信息显示,目前中山小天才和珠海小天才的法人由韦玉补担任,广州小天才的法人由麦艳敏担任,广州小天才的公司股东包括麦艳敏和玉荣明两人,分别持股50%。此外,麦艳敏还担任着中山小天才的监事。上述各种小天才公司的成立时间均在最近三年内。

为了解“中山小天才”及相关“各种小天才”公司更多情况,北京商报多渠道了上述公司,只有“珠海小天才”的工作人员回复表示,他们公司与生产手表的小天才公司没有关系。同时,该工作人员也证实了“少状元”“状元少年”学习机等产品均由他们出品。北京商报也在公开渠道发现,对“少状元”学习机的投诉和对“状元少年”学习机的投诉内容基本相同,且“少状元”与“状元少年”的为同一个。
根据不完全统计,仅2023年1月至今,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提交的“小天才学习机”相关投诉多达20起。对此,“广东小天才”的官方在回应多起投诉时均表示,中山市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与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不是同一家公司,建议消费者相关平台维权。
广东小天才已经起诉
事实上,大众所熟知的“小天才”公司全名为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即“广东小天才”),成立于2010年。该公司旗下产品包括小天才手表、小天才耳机等。据工商信息显示,该公司由东莞步步高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与上述“小天才系”公司未在股权上存在关联。
“我们退款第二天再去看,展台都没了,再去万达广场里的小天才问,得到的回复是从来没有出售过这类机器。”在王鹏看来,这个套路之所以能不停地在各地被复制,销售学习机的展台属于临时搭建,间隔一段时间就会拆除,让消费者找不到固定摊位;另一方面,这些学习机中的部分产品在销售时借用了其他品牌名称,也让消费者在维权时极易产生混淆。
“广东小天才”的官方也在回复多起消费者投诉时强调,“中山小天才”“珠海小天才”与自己均不是同一家公司。天眼查显示,2022年10月,“广东小天才”向“珠海小天才”提起诉讼,案由为不正当竞争纠纷,目前该案件正在审理中。
除了状告“珠海小天才”,“广东小天才”近年也一直在打维权官司。天眼查信息显示,截至3月8日,“广东小天才”担任原告的案件已达到503起,案由多为侵害外观设计专利权、侵害商标权、知识产权侵权、不正当竞争纠纷等,近一半的案件发生在2022年。
北京商报梳理多起已公开的判决文书后发现,“广东小天才”与深圳市小天才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小天才”)之间涉诉官司案情与王鹏遇到的情况存在相似之处。“广东小天才”就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向法院起诉深圳市小天才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小天才”)。2018年以来,深圳小天才通过“新品会”的方式,在全国多地销售产品,并在其临时搭建的“新品会”展台上突出使用“小天才”字样,同时在官网上突出使用“小天才”字号,导致消费者混淆和误认。
小天才商标之争
2020年4月,深圳知识产权法庭裁定“深圳小天才”立即停止在其展台上突出使用“小天才”或者“小天才科技”字样、立即停止在其展台上或官网上使用企业名称“深圳市小天才电子有限公司”。
如今,“深圳小天才”的产品似乎从江湖上销声匿迹,但“中山小天才”和“珠海小天才”的产品又开始出现在市场。
“如果是在学习机商品上使用了他人‘小天才’商标,构成侵犯商标权。如果该学习机生产厂家在企业名称中故意复制或摹仿与他人知名‘小天才’商标或企业字号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或字号的,亦构成不正当竞争。”北京卓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志峰在分析时指出。
其实,围绕“小天才”这一品牌商标,“广东小天才”多年来一直与其他厂商展开争夺战。据中国商标网显示,截至2023年3月1日,名称涉及“小天才”的商标申请记录已达到534件,其中,“广东小天才”的商标申请记录仅为225件,其他商标均由其他公司发起申请,商标抢注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广东小天才”头顶。
在多起商标侵权起诉中,“广东小天才”的起诉对象既包括个人,也包括公司。在围绕商标而起的争议中,“广东小天才”与另一家知名教育硬件企业——读书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也曾对簿公堂,经过多次开庭审理,法院判定诉争商标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重新裁定。
据中国商标网显示,“读书郎”对“小天才”商标最早的注册记录可追溯到2003年,目前该商标正处于“撤销/无效宣告申请审查中”。自2020年开始,“读书郎”又陆续申请注册了28件“小天才”商标,其中大多数商标均处于“等待实质审查”或“驳回复审中”。
为了解“小天才”商标争议的更多情况,北京商报尝试多渠道了“广东小天才”,但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应。
在孙志峰看来,“小天才”的商标争议也是造成“山寨小天才”商品横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商标抢注一直是商标注册制国家的顽疾,企业在商标布局过程中发生了疏忽,那么就会引发和加剧商标抢注。”孙志峰说道,“企业要重视商标的提前布局,包括纵向主营产品、预期产品和衍生产品布局、国内和海外主要国家的布局,也包括主副品牌的布局。”
孙志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消费者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投诉,或向法院起诉索赔。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权利。同时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孙志峰直言,经营者在销售产品时应当明确告知消费者学习机内课程收费及收费标准等详细情况和相关风险,如果故意隐瞒前述事实,以“零元购”诱导消费者销售的,涉嫌构成欺诈,消费者有权要求接受服务费用3倍的赔偿。北京商报沸点调查小组
发表观点(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