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打压陨石市场(打压市场是什么意思)
导读打压市场是什么意思~最近很多星友打咨询,说是否打压陨石市场,不认可民间陨石存在的这个问题。其实你手上有陨石没有谁去打压,,有可能是拿去交易的时候遇到一骗子,问有没有国际命名之类的,普通星友的陨石又如何国际命名呢,那是没有必要的,也许找到一些门路得不到认可就怀疑...
最近很多星友打咨询,说是否打压陨石市场,不认可民间陨石存在的这个问题。其实你手上有陨石没有谁去打压,,有可能是拿去交易的时候遇到一骗子,问有没有国际命名之类的,普通星友的陨石又如何国际命名呢,那是没有必要的,也许找到一些门路得不到认可就怀疑。(至于交易陷阱我就不必多说)民间陨石爱好者没必要去想着国际命名,也没有要想着一定要去高大上的地方,自古爱好者民间交易陨石一直都有,一个普普通通的星友硬要去搞那么复杂,着实没那必要。主要是星友收藏的陨石是不是陨石,是什么陨石,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不是陨石目前存在很多观点,每个星友的收藏知识各个渠道,但是网络收藏陨石讲解陨石知识大部分属于虚假知识,臆造臆想出来的知识。简单地想,十年前,玩陨石爱好者几百人,如今网络充斥着陨石专家就超过过去的爱好者,这是飞速的提升,可想而知,这些传播陨石虚假知识的人有多少,但是作为普通星友,看着一些人模人样的专家教授,自命的自然十分不清楚。如一些什么陨石网站站长,一些协会会长,甚至被排名陨石八大伪专家虚假鉴定,等等误导陨石爱好者,这些事情不是编撰,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有的花几百块钱证书出具一些陨石证书,仅仅满足自我心理需求安慰,市场压根得不到认可。就如同我们经常会加入一些群,有正规的,也有志同道合的,经过我初步发现,玩真货基本不会去玩假的群,在真货交流群,一般都排斥玩假陨石,这样就会导致有很多人根本进不了门。陨石交易也好,认可鉴定也好,不存在谁打压谁,主要还是走错了门路,是自己在排挤别人,真货当假货,假货当真货,自己排斥,听不见忠言逆耳。湖南中历鉴定陨石,只管陨石真与假,不管你是来自哪里,国外国内,只要你是陨石中历就认可并出具鉴定证书,对鉴定结果负法律责任。九年以来一直秉持以赤子之心传播陨石文化正能量,鉴定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参与交易,让鉴定者放心,严格参考国家科研数据进行比对。

2.21日复盘:短线情绪打压,市场开始偏向于趋势及波段
短线情绪打压,市场开始偏向于趋势及波段
暖风还会继续吹
大家好!今天市场大家体会到了盘中的惊心动魄了吧,对于经常盯盘的朋友来说有机会也有风险,短线在上午11.05分大盘急速跳水,北向短时间快速杀跌,不可谓不刺激。但好在接盘力度比较大,资金稳住了那么整体的情绪就来了修复。对比下大盘和北向的变化:


大家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情况,两次尝试砸盘都没有挡住市场的趋势,那么对于接下来的市场信心就是更好的提升。特别是大家指数出现盘中的急速V转的时候,一般就表明资金的承接力度以及对后市的看好。
从板块上来看今天市场仍然是按照昨天给出的预期,赛道方向及资源类方向成为了今天的中流砥柱。在昨天大金融和权重领涨后,赛道或者题材能够稳住跟上并且权重不进行大幅度的杀跌,那就是延续性的表现,后市即使短期调整但仍然不代表行情的结束。量能上今天两市成交额维持在9000亿以上和昨天几乎持平,也没有出现萎缩和退潮的迹象。
以上都表明对于趋势性行情的延续,但是今天两市涨停家数萎缩较为严重:


两市上涨近3000家只有20只涨停,如果除掉一字板和st只有12家涨停,这是对短线情绪流的大幅压缩,昨天近4000家上涨也只有41家涨停。说明注册制上来后,已经反应在了市场的炒作方式即过度透支和短期连板情绪流遭到了重挫,而趋势和业绩方向得到了回暖,这就是前面我给大家说的预期炒作方式的改变。
对于明天指数来说短期挑战就在近期的关键位置3310附近的冲压情况,但是不必过于担心,大家好好想想封孔前后指数的点位,那么就不会过于担心当前的位置了,看好下的支撑压力变化点。指数代表的只是综合方向,大家操作仍然要注意高低的板块及个股切换,做不好T的就选择持股护住自己的筹码即可。

虽然这几年的大环境对于经济和指数带来了巨大压力,但是今年的预期才刚刚开始。如果考虑风险那就是近期中美关系的情况以及是否可能会被卷入争端中,如果没有那就是继续看恢复,并且三月份的两会在即,暖风还没有正式吹起......
惨不忍睹的房地产土地市场……
都知道今年的房地产市场塌了半边天,新房二手房成交量全部都断崖式下跌。而比楼市成交更惨的是土地市场。
根据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土地收入为66854亿元,大降23.3%,对比2020、2021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分别为8.41、8.71万亿元。

全国来看,仅有上海陕西内蒙古实现了正增长。
其中广东、浙江下滑超过25%;山西、贵州、湖北、河南下跌超30%;新疆下跌41%;重庆下跌55%;天津土地收入大跌65%……
下半年银行恢复给房企授信融资,除了是救房企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2023年的土地市场,在还没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前,土地财政是绝对不能丢弃的。
另外超过8成的房企拿地也都集中在22城,对于房企来说,手里的钱本就不多,一丝风险都冒不起。
其实房企拿地就像我们普通人买房投资也是一样的,也是要看收益、要算账的。
这就导致了,房企集中在发达地区拿地,冷落了中北部的三四五线城市。
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2年,50家代表企业拿地基本聚焦于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大湾区和京津冀。

土地市场进一步分化。
不仅土地市场分化,就连房企之间也在分化,2022年大部分民营房企遭遇资金链危机,撑起土拍的只剩下城投和央国企。
2022年,22城集中供地,地方城投拿地金额占比达到42.0%,超过了央国企的37.4%,民企仅为15.8%、混合所有制企业该比为4.8%。

那些曾经全国布局的品牌民营房企,2022年除了龙湖之外,像恒大融创碧桂园世茂之类的,基本上消失在土地市场,这就导致大量的三四五线城市土地市场流拍,2022年的土地收入直线下跌。
虽然说2022年的土地收入还有66854亿元,这里几乎超过一半是城投拿地,对于地方来说就是左右到右手,不算真正的财政收入。
流拍、城投托底、央国企为主力……
这就是2022年土地市场最大的特征。
刚需收入下跌,对未来经济悲观自然不敢上车,房企同样也是,突然被断了融资渠道,再加上对接下来的市场信心不足。
包括之前行业老大万科还各种强调黑铁时代,把一些本来手里资金充裕的小房企都吓跑了,大家纷纷采取保守姿态。
土地市场则进一步下行冷却。
但我们知道房地产是一个整体的生态,每一环都息息相扣。
想要楼市整体好转,土地市场这一环绝对不能落下。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前两年成都楼市的火热,还有2021年的重庆楼市,都是通过一场场火热的土拍,把热度传递到新房和二手房的。
现在土地市场死气沉沉,非常不利于楼市的回暖。
救房地产,势必要扶起土地市场。
高层也意识到这一点,最近已经在行动了。
2月1日,一份名为《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住宅用地供应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2022〕2728 号,2022 年 12 月 8 日)在网上流传。

文件内最吸睛的一句话是,在公开的拟出让时间段内可以一次或多次出让公告。
其实也就是取消集中供地的意思。
不过有意思的是,今天自然资源部回应了。
首先承认了文件是自然资源部印发的,但补充说这个不是不是说取消集中供地制度,只是优化和完善供地政策。
不得不说高层说话真的是滴水不漏,通篇都在说没有取消,但通篇都告诉我们可以不用按照集中供地的规则进行了。
至此,从2021年开始的集中供地也算是告一断落吧。
事实上,去年就已经有的城市开始逐渐改为常态化供地模式了。
长沙市最早明确的,在供地云平台宣布“今后不再按年度批次推介土地,更改为年度常态化持续更新推介”。
自此集中供地或淡化或取消消息不胫而走,越来越多城市逐渐跟进。
南昌直接提出2023年逐渐退出集中供地模式。
还有不少城市都将一年三次的集中供地增加至四个批次,包括北京、青岛、济南、上海、合肥、郑州、沈阳等。
今年1月份,天津直接在官网挂出一块涉宅地,也意味着之前的集中供地模式逐渐走弱。
对于地方来说,这实属无可奈何,被现实逼着走的。
集中供地政策最大的副作用在于,第一,它打破了房企的正常经营节奏。
房企的资金量本来就有限,要是拿地时间分摊在12个月,这便能大大缓解房企的压力。
但是集中供地的时间较为集中,大部分城市都是集中一两个月内进行,对于房企来说本来钱就不多,导致房企的资金链紧一步紧张,甚至错失了很多原先自在必得的“靓地”。
第二,破坏了市场的正常供给节奏。
在集中供地之前,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供地节奏,大家都能商量着来安排。
但是集中供地后,大家都在相同时间出让土地,房企肯定是优先考虑城市的,这就导致了城市土拍竞争恶化。
一些三四五线城市的土拍价格不断下行,流拍成为主流,土地市场形势低迷,导致对未来楼市预期也很低迷,形成了地价和房价的负反馈循环,地方土地财政受损。
总的来说市场行情好的时候,集中供地会使土地市场锦上添花,房企竞争下土地价格节节攀升,可是市场下行的时候,集中供地就是雪上加霜了。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没几个城市愿意执行集中供地的原因。
2023年,一切的楼市政策都是奔着救市去的,那些过去为了打压市场,不利于市场回暖的措施,未来都是一一取消掉。
集中供地也是其中之一。
随着房企融资逐渐恢复,尤其是至今没有暴雷的民营房企,今年大概率会恢复正常运营,重返土地市场也是指日可待的。
现在房企的元气还没有完全恢复,不敢说土地市场热度可以重返2021年上半年的高峰。
但总不会比2022年更差了,房地产市场同样如此。
发表观点(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