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趣味发现  > 

匿名差评却被告!我们该如何安全地给差评?(知乎如何匿名评论)

  • 浏览6844次
  • www.lenqiu.com
  • 评论0条
  • 导读知乎如何匿名评论~ 对于网友喷涌而至的愤怒,文考网深感委屈,说张铭被告绝对不是因为差评,而是因为诽谤。采写 | 南都周刊 詹丹晴 | 杨文瑾因为一个匿名差评,张铭竟被判侵犯名誉权,赔款3272.5元。1月17日,有报道称,研究生张铭在问答社区知乎上匿名对“文...

    匿名差评却被告!我们该如何安全地给差评?
    匿名差评却被告!我们该如何安全地给差评?
    对于网友喷涌而至的愤怒,文考网深感委屈,说张铭被告绝对不是因为差评,而是因为诽谤。

    采写 | 南都周刊 詹丹晴
    | 杨文瑾

    因为一个匿名差评,张铭竟被判侵犯名誉权,赔款3272.5元。
    1月17日,有报道称,研究生张铭在问答社区知乎上匿名对“文科考研网”(下称“文考网”)进行评价,称“为什么要匿名?因为文考虎视眈眈在上拉架,谁敢实名谁必定被网暴!”因这条评价,张铭被文考网诉至法院。

    除了张铭,同时被告的还有另一个知乎账号“马倩”。法院经审理认为,张铭上述言论中的“虎视眈眈”“网暴”用词,马倩言论中的“烂、白给都不要、恶心等”用词侮辱或者诽谤原告,构成名誉侵权。

    法院一审判决两被告在知乎网显著位置持续登载致歉声明24小时,向原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分别向文考网赔偿经济损失和原告制止侵权行为的费用合计3272.5元。

    仅仅因为一条差评就成了被告,张铭的遭遇冲上热搜,网友们大呼“不理解”,惊呼“以后不敢给差评了”。

    匿名差评却被告!我们该如何安全地给差评?

    据了解,张铭不服判决结果,已经向法院递交了上诉书。而原告文考网因为损害太大,也提请上诉。

    文考网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南都周刊,这两天遭受了很多网络暴力,淘宝店铺所有产品因被骂迫不得已下架。对于网友喷涌而至的愤怒,文考网深感委屈,说张铭被告绝对不是因为差评,而是因为诽谤。

    那么,差评和名誉侵权的边界在哪里?消费者是否有评价商家的权利?匿名评价为何会被曝光?今后,我们还能给差评吗?

    匿名差评却被告!我们该如何安全地给差评?
    “并非不接受顾客差评”,文考网称遭网暴

    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到底只是差评,还是也有诽谤。

    2020年初,张铭备战考研复试时,购买了文考网价值700元的课程班。2020年4月,在知乎的“文考网怎么样”的话题下,张铭匿名评价称:“为什么要匿名?因为文考虎视眈眈在上拉架,谁敢实名谁必定被网暴!怎么样,我觉得对专业的跨考来说,不可否认是个方便的好选择,是一个有利的补充。但不代表他不存在问题,包括价格确实贵、有些课程质量确实一般,特别是服务态度相当恶劣,这是真实存在的。你们与其声讨差评,不如思考思考这些问题到底存不存在?消费者有没有说的权利?”

    匿名差评却被告!我们该如何安全地给差评?

    这条评价在知乎上获得16个赞同,3条评论。

    针对言论中的“虎视眈眈”“网暴”用词,张铭称,是因为文考网的工作人员多次在公布给了负面评价的考生的账号,这些考生或会遭到“网暴”。而其他评价也是他的使用感受。

    文考网相关工作人员则告诉,他们并非不接受顾客差评,“课程的主观评价,好或者不好都是可以接受的。关键是这些评价是否真实,是否真的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虎视眈眈’,‘网暴’消费者,完全子虚乌有。他的截非本人真实消费经历,都是截取别人的,断章取义罢了。张铭未能提供相关证据证明有消费者被网暴。”

    文考网澄清说,张铭口中的网暴,实际上是有一个学生因为对课程不满,但是未在犹豫期申请退课,文考网要求他支付所听课程部分费用,对方不同意,最后文考网退了学费,但是他拿到钱后到多个考研群大骂文考垃圾。

    此案于2020年10月21日在广西来宾市区人民法院审理,但因距离及疫情影响,张铭最终未能出席。

    事件被报道后,文考网相关工作人员透露,这两天遭受到很多网络暴力,“现在真的非常糟糕。法人被问候全家,现在还住院了。我们很委屈,但是还是相信法律。”

    匿名差评却被告!我们该如何安全地给差评?
    匿名差评却被告!我们该如何安全地给差评?
    文考网称遭遇网暴。

    南都周刊尝试张铭,不过接近张铭身边的人士表示,他压力很大,不想再接受采访。

    匿名差评却被告!我们该如何安全地给差评?
    差评和侵犯名誉权的边界在哪里?

    网购时代,差评是消费者反映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之一,但差评也有边界,差评和侵犯名誉权的边界在哪里?

    对此,南都周刊采访了多位法律界人士,他们认为,这个边界就在于评论是否基于真实情况,评论者是否出于恶意诋毁商业信誉的目的。

    南都周刊从一审判决书了解到,法院审理认为,名誉权侵权有四个构成要件,即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要上有过错。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侮辱或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法院审理认为,对于在知乎发表的言论是否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认定,要符合名誉权侵权的全部构成要件,还应当考虑信息网络传播的特点并结合侵权主体、传播范围、损害程度等具体因素进行综合判断。被告张铭上述言论中“虎视眈眈在拉架”“被网暴”用词系侮辱或诽谤原告,构成名誉权侵权。

    对此,广东至信忠诚律师事务所律师董亚民告诉,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七条,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有监督权。一般情况下,在交易中买家基于货品本身与网店描述是否相符、卖家服务态度等综合因素对商家进行的评级、评论,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只要评论者不是出于恶意诋毁商业信誉的目的,评论者给“差评”不属于侮辱诽谤行为,属于消费者实施的舆论监督行为。

    广东大同律师事务所律师朱永平认为,“根据《民法典》,诽谤主要是指捏造、歪曲事实。如果消费者作出的差评所陈述的情况基本真实则不构成诽谤。”

    法治广东研究中心主任宋儒亮告诉,诽谤涉及无中生有,侮辱则是对一个事件的评价措辞不当、定性过头,“差评是一个消费者的主观评价,只要这个评价符合他的认知,主观上没有恶意,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法律应给消费者相对较大的权利,否则,消费者时刻担心措辞稍微过重而被告。”

    朱永平提醒,消费者在评价时要避免侵权风险,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评价涉及的内容要符合客观事实,不能捏造歪曲事实;二是评价的内容尽量避免侮辱性的用语词汇。

    匿名差评却被告!我们该如何安全地给差评?
    匿名,为何还会被告?

    很多网友还对张铭在知乎上的匿名评价遭到曝光、起诉,感到十分不解。

    据了解,因多名匿名用户在知乎上发表类似评论,文考网认为这对文考网带来了名誉和经济损失,要求知乎删除却迟迟未得到处理,遂将知乎告上法庭。不过后来知乎把相关言论删除,文考网遂放弃了对知乎的诉讼请求。

    律师朱永平表示,根据《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原告起诉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以涉嫌侵权的信息系网络用户为由抗辩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原告的请求及案件的具体情况,责令网络服务提供者向人民法院提供能够确定涉嫌侵权的网络用户的姓名(名称)、、网络地址等信息。

    朱永平进一步指出,匿名评论也受到法律的监管。如果匿名用户的评价涉嫌侵权被起诉,则被侵权方可以通过以上司法途径合法获取匿名评论者的个人信息。如果用户的差评未被认定为侵权,或司法机关并未要求平台提供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的情况下,平台并无权查询用户的身份信息并提供给商家,此时用户可以对平台进行追责。

    除此之外,董亚民还指出,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3条,把用户的真实身份交给法庭,这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要看平台在用户注册时,获取用户的姓名、身份证件号码等个人信息,是否取得了用户个人的同意,或为订立、履行个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所必需。如果平台没有取得用户的同意,擅自获取个人信息,交予法庭,则平台涉嫌泄露用户的个人信息,侵犯用户的隐私,不符合法律规定。

    匿名差评却被告!我们该如何安全地给差评?
    专家呼吁:让消费者拥有实质差评的权利

    差评不易,是现在很多消费者的感受,即使是依据客观事实,很多消费者也不敢随便给差评。因为轻则可能遭到店家骚扰威胁,重则被曝光住址,食物中被放异物。此类情况已略见报端。

    今年1月,家住济南的小英因外卖中有异物,在后续的用餐评价上附上片和差评,结果商家却在回复中直接贴出她的详细住址。小英为了避免地址曝光,无奈删除了评价。

    小英告诉,“你不觉得这对一个女生来说很恐怖吗?我已经把外卖地址改成模糊地址,前天还下单买了可视门铃,我还在考虑要不要换个虚拟号码。”

    “消费者在差评权益上的消极性多过积极性。” 法治广东研究中心主任宋儒亮表示,“如果消费者行使了差评权,但后续保护不到位,这个差评的权利就是空的。要让消费者真正敢于行使差评权,可能未来需要在立法上做一些创新。如当商家认为消费者的差评构成侵权,可以通过一些前置的程序,引入第三方机构,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监管部门等,先对消费者进行形式意义上的审查,确定消费者有过错后,商家再行使起诉的权利。否则消费者给差评时就会担心商家滥用名誉权保护的权利。”

    而针对消费者被恐吓的情况,宋儒亮则建议,消费者要保留证据,并通过寻找消费者协会帮助来解决问题。

    (文中张铭、马倩、小英为化名)

    END

    匿名差评却被告!我们该如何安全地给差评?

    匿名差评却被告!我们该如何安全地给差评?

    “裸奔”现场!匿名差评被扒,考研机构起诉

    匿名等同“裸奔”,差评可能被诉。

    社会又一次教育你我,谨言慎行!

    “裸奔”现场!匿名差评被扒,考研机构起诉

    1 月 17 日,一条 #研究生网上留言差评遭考研机构起诉# 的话题登上热搜,当日人数已超 2 亿。

    单看这行题目,狐妹就心头一紧。

    这年头,谁没在气头上给过差评呢?难道给差评也犯法?

    “裸奔”现场!匿名差评被扒,考研机构起诉

    在没接近事情真相的时候,各路网友的疑惑似乎也跟狐妹一样,评论一时铺天盖地。

    还有部分评论直指知乎、考研机构、法院三方:

    “知乎评论匿名摆设?”

    “这是一个会因为考生给差评,就去起诉别人的网站。”

    “这判决结果,表示看不懂。”

    “裸奔”现场!匿名差评被扒,考研机构起诉

    到底发生了什么?

    01 差评 or 诽谤?

    根据公开消息,狐妹梳理出事情发生时间线:

    * 2020 年 2 月,北京一高校研究生在文考网购买了价值 700 元的“国际关系复试班”复试课程。

    “裸奔”现场!匿名差评被扒,考研机构起诉

    * 2020 年 4 月,课程结束后,该名研究生在知乎“文考网怎么样”的话题下,作出匿名评价。

    评价内容如下所示,包含了“文考虎视眈眈在上拉架,谁敢实名谁必定被网暴”的言论。

    “裸奔”现场!匿名差评被扒,考研机构起诉

    * 片于澎湃

    * 2021 年 1 月,这条匿名评论被知乎平台因违规删除,处理原因是侵犯企业的权益。

    * 2021 年 9 月,该名研究生收到来宾市兴宾区人民法院的传票和起诉状。

    * 2021 年 10 月,该案庭审,该名研究生因距离、疫情等原因申请远程参与,但因当时法院没有相关远程庭审的设备而未出席。

    * 之后,该名研究生收到判决书。

    法院依据《侵权责任法》第36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等规定,认定其侵权。

    “裸奔”现场!匿名差评被扒,考研机构起诉

    该名研究生及代理人提起上诉,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被告方认为,相关内容是自己在购物后根据真实感受进行的客观评价,不构成名誉权侵权。

    但法院审理认为,其言论中“虎视眈眈在拉架”、“被网暴”用词系侮辱或诽谤原告,构成名誉权侵权。

    且另一名位网民“马倩”也因在知乎上评价文考网“烂、白给都不要、恶心等”用词,一同被认定为构成名誉权侵权。

    “裸奔”现场!匿名差评被扒,考研机构起诉

    * 最后,法院一审判决:

    该名研究生和网民“马倩”需在知乎网显著位置持续登载致歉声明 24 小时,向文考网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并分别向文考网赔偿经济损失 2500 元;

    分别赔偿文考网为制止侵权行为的开支 772.5 元。

    * 2022 年 1 月 17 日,澎湃新闻公开《研究生网上留言“差评”遭考研机构起诉,一审被判侵犯名誉权》、《“烂、白给都不要”,研究生给“差评”遭考研机构起诉》等文章,引发网友,相关话题实时冲上热搜。

    * 事情最新进展:

    17 日下午 2 点过,涉事的考研机构官方“文科考研网”(以下简称“文考网”)“澄清”最新文章。

    “裸奔”现场!匿名差评被扒,考研机构起诉

    主要内容包括:

    一、称其起诉原因不是“差评”,而是诽谤。

    主要理由包括,该名研究生评论中提到的“拉架”、“网暴”等没有事实依据,属造谣生事;

    且其下单的课程有3个月的售后期,如果在售后期间提出质量问题,可以通过退款、换老师等方式积极处理;

    但该生买课后没有通过任何途径反馈过对课程的不满,相反,还发了感谢课程的相关言语。

    所以在评论中称“服务态度相当恶劣”不属实,是故意诽谤。

    “裸奔”现场!匿名差评被扒,考研机构起诉

    * 片于文科考研

    二、指澎湃新闻17日的《研究生网上留言“差评”遭考研机构起诉,一审被判侵犯名誉权》文章报道片面,误导读者。

    三、近期出现的其他恶意攻击及诽谤造谣行为,文科网仍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事情的来龙去脉很清晰了,这期间还有个值得的小细节:

    实际上,文科网也曾把知乎网告上了法庭。

    因为其认为有多个匿名用户在知乎上发表类似评论,要求删除但迟迟未处理。

    但知乎被告上法庭后,赶紧删除了相关言论,于是文科网撤了诉。

    “裸奔”现场!匿名差评被扒,考研机构起诉

    02 睁眼“狼”人

    综合细品,这事儿的发端的确是因为一则差评。

    法院判定更为核心的是,差评中的用词用语不够客观且不合法。

    如今法律越来越完善,凡事都讲个事实求是,一不小心就容易被“抓小辫儿”。

    不得不说,这件事儿,最核心的一环在知乎。

    “裸奔”现场!匿名差评被扒,考研机构起诉

    毕竟,评论出自知乎;匿名用户信息源自知乎;被告了及时删评的也是知乎。

    可以称得上“识时务,懂进退”的经典案例了。

    设置“匿名评论”功能的,并不止知乎一家。

    在我们日常的网购、外卖、打车等平台中,都有该项服务。

    这事儿一出,刷新了大家以往的认知。

    你我日常认知的匿名发言:

    “裸奔”现场!匿名差评被扒,考研机构起诉

    实际上的匿名发言:

    “裸奔”现场!匿名差评被扒,考研机构起诉

    你以为匿名,我们就不知道你是谁了?

    你错了!你在网评中的一举一动,实际上可以粗暴的视为“裸奔”。

    所以,狐妹在此提醒各位,谨言慎行。

    那些年少无知时留下过的不当言论,赶紧连夜删掉吧,免得夜长梦多。

    不怕狼人多,就怕狼人同一窝。

    从上述的后续来看,这事儿并没有完,文科网这架势,还得继续追究。

    教育培训行业不景气,竞争压力还大;还有更多压力难顶的行业/机构,怕是此时一出,会点醒更多局中人。

    不说了,狐妹也年轻过,现在也拿不出2500块,还有些曾经因为在气头上发的“情绪评论”要删!

    聊聊互联网中“匿名“发言的那点事

    前言

    本文是一篇简单的知识普及,懂软件开发的就没必要往下看了。看到不少人在互联网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发表违法的言论,还有各种认为匿名发言就章口就来的,所以想着聊聊关于一些互联网中匿名功能还有各种你认为安全的事。

    简单的自我介绍:程序猿,java后端开发

    聊聊互联网中“匿名“发言的那点事

    匿名发言

    随便聊聊

    你认为知乎匿名发言就真的没人知道你是谁了?

    你随便注册个APP,然后注册个没有实名制的账号,就认为自己的信息是安全的吗?

    你在新浪发表一个有违法成分的言论,然后秒删,你认为就没留下记录吗?

    你在各个APP发表的言论,上传的片,留下的点点滴滴,你以为删除自己看不到,就真的都删除了吗?

    ......

    这都不是安全的!互联网上你可以随意发言,但并不是说这是法外之地。就像前几天上了热搜的“花总事件”。

    再简单的举几个例子。

      今日头条未注册的用户评论,你可能以为自己没有注册然后就可以随便评论,但是只要你评论了,那么你的手机会有一个唯一的设备号,你所在的网络有一个IP地址,你是临时使用户有一个临时账号等等,如果你日后注册了今日头条的账号,那么你之前的发表的所有内容都会被关联起来。即使你没有注册,你的IP地址等信息,只要想找到你,完全可以轻易地找到你。

      知乎的匿名功能只是在做了匿名,我们普通用户看不到发表言论的人的信息。然而在知乎自己的系统中,你是完全透明的。那些有权限的开发人员完全可以找到你是谁。那些在某某问题下章口就来的用户,只要有人想知道,查到你的信息真的非常非常简单。

      各种APP,甚至你没有注册过的只是获取你基本信息授权的,小程序等等。其实这背后你的账号都是跟或者你授权的那个平台有某种绑定关系,也就是说通过你的头像昵称授权也能关联到你这个人的更多信息。所以,你的信息还是透明的。

      你可能在某些平台发表过一些文章,评论,片。过后你觉得不太好,然后秒删掉。其实大多数公司并不会真的帮你完全删除掉,他只是让你自己看不到这些信息,实际上这些被你删掉的东西很可能还是静静的待在别人公司的数据库中。

    最后

    说了这么多,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你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请不要乱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