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杂谈  > 

怎样上坟,清明节,上坟有讲究,牢记“三不带”后人更有福气,这可不是迷信

  • 浏览6430次
  • www.lenqiu.com
  • 评论0条
  • 导读怎样上坟~清明即将到来,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带上孩子去给家族的先人们上坟,这也是一直流传下来的传统。不过,清明节这天,可不仅仅是祭拜先人的节日,同时也是踏青郊游的节日。所以,在上坟的时候,我们家总会带上一些必要的物品,在祭拜之后,准备到郊区去踏青享受...

    清明即将到来,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带上孩子去给家族的先人们上坟,这也是一直流传下来的传统。

    不过,清明节这天,可不仅仅是祭拜先人的节日,同时也是踏青郊游的节日。

    所以,在上坟的时候,我们家总会带上一些必要的物品,在祭拜之后,准备到郊区去踏青享受快乐。

    清明节,上坟有讲究,牢记“三不带”后人更有福气,这可不是迷信

    清明节,上坟有讲究,牢记“三不带”后人更有福气

    记得有一年清明节的时候,我发现女儿带上了自己喜欢的桃木工艺品,于是就告诉女儿:“这个不能带哦。”

    女儿似乎十分不解,“可是我想带”,女儿回应道,“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小玩具”。

    听到女儿这么说,我感觉有必要为女儿普及一下传统文化。于是,我就告诉女儿:“我们今天呢,先是要去祭祖,而祭祖的时候有几样东西是不能够带着的,你知道是什么吗?”

    女儿若有所思地摇摇头,然后又忽然点了一下头道:“难道是…….玩具?”

    清明节,上坟有讲究,牢记“三不带”后人更有福气,这可不是迷信

    我听到女儿的答案,微笑地告诉女儿:“并不是。”

    “清明祭祖,我们是去祭拜先人,而先人已逝”,我停了一下,看到女儿正很感兴趣地看着我,我就继续说道:“驾鹤西去的人,是不喜欢桃木的,你带着桃木玩具,会让先人们不高兴的。”

    “那,为什么先人会不高兴呢?”女儿饶有兴趣地问道。

    “因为桃木在传统文化中,是辟邪的事物,带桃木上坟,是一种对先人的不尊重。就比如说有人不尊重你了,你会高兴吗?”

    孩子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问:“那剩下的两个是什么呢?”

    清明节,上坟有讲究,牢记“三不带”后人更有福气,这可不是迷信

    剩下的两种,一种是过于鲜艳的饰品不要带,它与桃木有着异曲同工之效,而且还会被人认为是不孝的表现。另一种是梨,梨和“离”的发音相似,给人一种不好的寓意,同时也会让人的心情更沉重。比如在很多农村地方,有喜事都不能“送梨”,如果送错了还会被人骂,好心办坏事。”

    听完我的解释,孩子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就将手中的桃木玩具给放下了。

    很多时候,家长是需要对孩子进行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让孩子多了解一下中国的传统风俗,这不但能够让孩子的生命中多出很多的仪式感,并且还会让孩子的知识更加丰富,见识更加宽广,对孩子的发展很有好处。

    清明节,上坟有讲究,牢记“三不带”后人更有福气,这可不是迷信

    另外,家长还需要引导孩子多学习一些人文通识知识,因为孩子要想立足于现代的文明社会,那些看似与学习成绩关系不大的人文通识知识,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比如我们准备出发的时候,我让孩子带上雨伞,孩子就表示:“我早就准备好了。”

    因为在之前,我就教过孩子关于节气的知识,孩子知道,每到清明时刻,就很有可能会“雨纷纷”,所以在这天出行的时候,一般都会带上雨伞,以防万一。

    另外,为了避免雨伞出什么问题,孩子还带上了雨衣。

    “其实我原本是准备带蓑衣的,但是咱们家没有,所以我就带了雨衣。”孩子说道。

    看到孩子想得这么周到,我也是十分地欣慰。

    清明节,上坟有讲究,牢记“三不带”后人更有福气,这可不是迷信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我们就出发了,而在祭拜祖先后,我们也到郊区准备春游。

    结果,这个天气还真是实诚,转眼间就开始小雨蒙蒙了,还好孩子提前就带上了雨伞,所以虽说下雨了,但是也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心情,我们踏青的行程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这其实就是人文通识知识对孩子的好处,它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没用”,而是在生活中处处有用。所以,家长们有必要孩子在这方面的发展。

    清明节,上坟有讲究,牢记“三不带”后人更有福气,这可不是迷信

    我对孩子的人文通识教育,主要有三点

    ①通过阅读来教育

    我平时给孩子准备的人文通识方面的书籍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书籍可能在别人看来都是一些“影响孩子学习的闲书”,但其实,这些书籍却能够给孩子带来更加广博的知识,能够提高孩子的见识,加深孩子对于各种文化的见解。

    简单来说,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知识,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用的。

    清明节,上坟有讲究,牢记“三不带”后人更有福气,这可不是迷信

    ②通过传统节日应景教育

    每到过节的时候,我也会根据节日来对孩子进行相关的教育。比如之前过年的时候,我就给孩子讲了什么是年,什么是岁(祟)、为什么要放鞭炮、为什么要贴门神、为什么要贴对联等等,孩子当时不仅情绪更加地高兴,并且学习到了很多传统文化和一些传统知识,这些东西在以后都可能会在孩子的生活、学习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清明节,上坟有讲究,牢记“三不带”后人更有福气,这可不是迷信

    ③通过生活场景即时教育

    在平时的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人文通识知识,我也会及时地引导孩子认知。

    比如前段时间到故宫旅游,看到的脊兽,我就抓住这个机会给孩子讲了什么是脊兽,由来是什么等等,从而让孩子对于中国文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有的家长可能会持有反对意见,“知道这些,会影响我吃?还是喝?”这就是有些家长的思维。要按照直接关系来说,人文通识知识无关于孩子的吃喝拉撒。

    清明节,上坟有讲究,牢记“三不带”后人更有福气,这可不是迷信

    但是,从长远来看,人文通识知识,甚至是孩子未来走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影响着孩子的视觉高度,影响着孩子的气质,影响着孩子的思维,影响着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

    陈志武教授在讨论教育孩子的问题时表示:人文通识教育对孩子很重要,缺少人文通识教育的孩子,未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很容易失去竞争优势。

    所以,人文通识知识会让孩子“高瞻远瞩”,而孩子看得越远,未来的发展必定也会越来越好。

    写在最后

    培养孩子通识知识的方式有很多,抓住每一次机会,用适合孩子的方式,对孩子进行人文通识知识培养,孩子将会受益终生。

    你会注重孩子的人文通识知识学习吗?

    (本文片均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删除)

    清明•缅怀‖上坟•挂青

    清明•缅怀‖上坟•挂青

    我似乎是从2008年有了三天清明节小长假,才重又恍然清明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孤陋寡闻的我更不知道,其实早在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就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儿时的清明节于我全然与祭祀和扫墓无关。唐代杜牧那两句耳熟能详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也没能引发我半点“断魂”情肠,从小就贪吃的我清明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吃艾粑了。

    艾粑的主材料是艾草,艾草是一种野生小草,草上长一层浅浅白毛,摸起来绵绵的,总让我想起兔子的耳朵。艾草开絮状浅色黄花,小巧娇羞样。掐艾草嫩尖,煮熟捣碎后拌糯米粉,喜吃甜味就加糖,爱吃咸味包肉馅,上笼屉蒸,不一会,热腾腾绿汪汪,飘着春天甜腥气的艾粑就可吃得满嘴吧唧吧唧了。后来知道,艾草有许多叫法,最常见的叫清明草,简单粗暴直接盖上清明节印章。在四川都江堰等地,更有缅怀草(棉花草)的叫法,以纪念李冰父子为川西平原所做的贡献。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老家大足的叫法:艾。

    老家大足邮亭的风俗过年扫墓叫上坟,清明扫墓却叫挂青。上坟是贤子孝孙们每年的必修课,而挂青却是可有可无。记忆中就没去挂过几次青,以至清明节的祭祀作用于我越来越来淡,终淡化到只记得吃了。

    小时候,上坟是件很快乐的事。

    正月初几头,挑一个晴天,穿着过年才置的新衣裳,脸上荡着节日喜盈盈的笑,敞开棉衣,露出被冬日暖阳晒得微微发热的身子,一大家人热热闹闹去上坟。

    儿时只给公和外公、外婆上坟。

    公葬在邮亭老街郊外一个高高的山坡上,给公上坟我家都是和幺叔全家一起去。我老家的习俗一个大家族的孩子是以年龄排行的,幺叔家的大女儿和二女儿我喊四妹五妹,最小的儿子我们唤老弟。我哥、我三妹和我,加上四妹五妹老弟,六个娃在乡间田野蹦蹦跳跳,哥和老弟你追我赶,你打我闹,我和三妹四妹五妹采采野花,哼哼小调。爸妈和幺叔幺娘则提着上坟的纸钱和祭祀的食物慢腾腾地走着后面,一边时不时哟喝我们,一边闲散地聊着公的身前旧事。

    死去的三个长辈,公和外公我从没见过。妈妈说外婆是一个很整洁、很勤劳的小脚妇人,我小时候,外婆奔赴几百公里到邮亭老街带过我一阵,可我拼命回忆也没能想起外婆的点点印象。每次提起,我妈总骂我没良心的。

    第一次真切的触摸死亡是婆的离去。

    婆在邮亭老街和幺叔家一起生活。婆又瘦又矮,我小时候见婆站在老家堂屋天井里冲凉,瘦骨嶙峋的婆把毛巾拎成一条反手挫后背,我总担心一阵风就会把婆吹倒。但又瘦又矮的婆却高寿,活了八十五岁,绝对算得上邮亭老街的历史人物。婆是在我结婚那年死的,至今犹记得送婆出殡时,一位古稀老人目送婆的棺木,仰头望着漫天飞舞的纸钱,低声喃喃:熊婆婆走罗!走罗!

    1996年3月25日夜,三妹睁着那双漂亮的大眼睛,眼角挂着好大一颗眼泪终于挣脱了病魔的折磨,花季般的生命凋谢了。一缕清烟,三妹美丽鲜活的躯体化为一堆白灰,当装着三妹骨灰的瓦罐慢慢被一撮撮黄土淹没时,我已瘫在地上泣不成声,口里断断续续哀叫:三妹、三妹、三妹……

    三妹的离去彻底颠覆了上坟的心情,三妹把上坟路上的欢声笑语一起带走了。三妹的坟头草枯了又发,发了又枯,我每次去给她上坟仍然忍不住默默掉眼泪。

    三妹走后没几年,四妹又被车祸夺走了年轻的生命。

    2009年8月31日晚,爸爸心肌梗塞倒在了离家几十米远的街边。我和天熊赶到时,医生正在抢救,但爸爸已没了知觉。天熊跪在冰冷的地上,手抡成拳头狠狠捶打坚硬的地面。爸爸!我是你最爱的女儿,天熊是你最爱的外孙,你怎么舍得不和我们告别就走了。

    爸爸葬在了九狮山公墓,除了春节给爸爸上坟,清明我和哥哥也会去给爸爸挂青。我曾奇怪春节和清明祭祀仪式和意义都一样,为啥春节叫上坟而清明就叫挂青?难道因为清明恰值芳菲四月天,正是踏青好时节?又或因取清明中的“清”字简尔称之?问了度娘才晓得“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树青”。一座坟头清明是否挂青,成了一个家族是否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父慈子孝的标志,这个倒非常契合国人崇尚多子多福的观点。但屡屡报道年迈老人儿女成群却无人赡养的新闻不知是否对“多子多福”的传统理念形成冲击?但想想我又是多虑,1982年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早就摧毁了国人“多子多福”的幻想。如今又全面放开二胎,听说领结婚证时须交押金五千大洋,生了二胎后才能如数归还。正所谓风水轮流转,想生的和不想生的,不光肚皮作不了主,你自个也作不了主。

    三妹的骨灰葬在了离泸州城区几十公里外妈妈的老家嘉明镇,我每年只给三妹上坟却没去挂青。当年是妈妈坚持要让三妹埋在她的老家,这几年妈妈又总念叨,把你三妹的坟迁回来吧。

    明天就是清明了,要去给爸爸挂青了,三妹的坟也该迁回来了。

    壹点号青莽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在线等你来报料!

    上坟一定要哭吗?你们家乡是怎样的习俗?


    上坟一定要哭吗?你们家乡是怎样的习俗?

    实际生活中,上坟哭还是不哭,习俗要求不尽相同。总体上来说,要求哭得相对少一些,而且哭的对象主要是女眷和女客。女眷是指本家各辈媳妇,包括女性配偶、儿媳妇、孙媳妇等;女客是指本家嫁出去的各辈已嫁女,包括姊妹、女儿、孙女等。还有些地区,每年清明和忌日,习俗要求女儿给父母上坟时或者孙女给爷爷奶奶上坟时,必须哭。我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丧期上坟不要求哭,但可以哭

    所谓丧期,即居丧期,也就是居丧守制或守孝期间。

    按儒家经典《仪礼》、《礼记》以及后世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等的设定和要求,服丧时间按丧服等级划分为五类,即斩衰三年、齐衰一年、大功九个月、小功五个月、缌麻三个月。我们讨论子女居父母之丧,即斩衰三年。

    以下葬为界限,下葬之后做坟,才有上坟。

    应当知道,丧礼规范文本是没有上坟之说的。下葬之后的丧事程序叫反哭,反哭之后是虞祭,虞祭之后是卒哭,卒哭之后是小祥,小祥之后是大祥,大祥之后,除丧服,居丧守制完全结束。但严格按丧礼规定,下葬之后的丧礼程序都是在家里实施和操作的,不上墓地。所以规范的丧礼不存在上坟。上坟是民间操作。就是说,一般平民百姓家庭,没有家庙或祠堂,只好上坟。

    按丧礼要求,下葬做坟之后,反哭是必须哭的,虞祭是可以哭的,卒哭是哭到尽头了,小祥和大祥是不需要哭的。所以,我们说,丧期上坟可以哭也可以不哭。依据就在这里。

    但实际生活中,各家情况不同,各人情况有异,亲人过世,居丧期间,有哀则哭,天经地义,理所应当,不应有任何限制。你觉得哭够了,尽心了,不哭了,也很正常,无可厚非。

    2、丧期多长时间,具体生活中的把握较为复杂

    说复杂,意思是各地、各家、各人,操作差异较大,说法不同,理由也不一样。

    子女为父母居丧,严格按礼法规定,十分明确,三年,没有异议。但现实生活中,对于居丧守制,由于既没有政府层面的法律追究和制度惩处,又没有家庭层面的严格要求和家族层面的管控和惩戒,所以,基本上是各尽各心,各行其是。当今社会,老子管不了儿子,儿子不听老子的,已成为潮流,儿子为父母居丧守制三年,实际根本不存在。常听到嘴边一句话“都是封建迷信”,好像守丧礼的人都是缺心眼,至少是脑子不正常。

    但对于中国人来说,祖宗文化已经深入骨髓,沉积到人们的心灵深处,一时半会也消除不掉,所以,习俗对丧礼也进行了一些演进和变通。居丧时间以除服(除孝)是标识,大体有以下几种:

    (1)圆坟后,除服,居丧结束。

    (2)过“五七”后,除服,居丧结束。

    (3)过“百日”后,除服,居丧结束。

    居丧期间上坟的,属于丧期上坟,哭不哭随你。

    上坟一定要哭吗?你们家乡是怎样的习俗?

    3、非丧期上坟的,不哭

    居丧结束,丧礼程序完成,再上坟为祭祀活动。祭祀活动是吉礼,丧事是凶礼,有根本的不同。

    汉代开始流行墓祭,即到墓地摆上祭案,祷告,行礼。宋元之后,墓祭出现烧纸钱。到明清时期,上坟烧纸便成为墓祭的流行模式。一直到现在。但严格来说,上坟应当拜祭案,置祭品,祷告,行礼。烧纸钱是一种变通的简化操作。父母先人,想吃什么想穿什么想用什么,等等,直接给钱,自己买。想法也是挺好的。

    祭祀活动是吉礼,吉礼是神圣、庄严、崇高的精神活动,是振奋精神,是举扬心态,是凝心着力,是祈求祥瑞,与伤心悲苦的哭毫不相干。所以,上坟不能哭,不准哭,也不必哭。

    中国精神文化的核心是灵魂不死。活着的时候是父母,死了以后是考妣,是列祖列宗。消失的是形骸,永恒的是灵魂。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死有命,天道轮回。活着的人要好好地活着,死了的人不要作祟。阴阳两隔,人鬼殊途,各安其道,自然而然。

    所以,一旦逝者下葬,居丧结束,灵魂归位,纳入列祖列宗的昭穆谱系,享受祭祀香火,哭就不需要了。

    按礼是这样讲,信不信由你。

    上坟一定要哭吗?你们家乡是怎样的习俗?
    香烟懂得男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