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杂谈  > 

亦什么意思,唐诗赏读·赋得古原草送别

  • 浏览6658次
  • www.lenqiu.com
  • 评论0条
  • 导读亦什么意思~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赏析导航】白居易从小学习异常刻苦,加上天资聪颖,16岁时他就决定赴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而一般的人20几岁才有这个胆量。...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唐诗赏读·赋得古原草送别

    【赏析导航】

    白居易从小学习异常刻苦,加上天资聪颖,16岁时他就决定赴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而一般的人20几岁才有这个胆量。

    按照当时通行的做法,考生为增加及第的可能性,会将自己平日比较满意的诗文做成卷轴,在考试前拿给有地位的人看,以求推荐。这种做法,时人称之为“行卷”。

    白居易找的人叫顾况,是一位颇有名望的诗人。顾况拿过这个后生的诗集,看到上面“白居易”三个字,不禁调侃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是,长安这里,米价正是贵的时候,你在这里居住恐怕不容易哟——何况白居易!

    随后,顾况开始翻阅起来。当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不禁赞叹道:“道得个语,居即易亦。”意思是,有这个水平,在长安居住也是容易的。于是为之宣传,白居易因此诗名大振。

    “赋得”二字,指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古原草送别”,把野草与送别在一起,可以追溯到《楚辞》里的句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那么,这首让白居易一举成名的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野草茂密葱茏,覆盖在古老的大地上。春去冬来,小草滋生蔓延,又枯萎凋零,生命看似那么的短暂而脆弱。

    不过,纵然是那燎原奔腾的野火,肆虐大地,烧尽一切,它的茎、它的叶均化为灰烬,但是,只要春风吹来,那赤赭的土地上,一样会生机盎然,翠绿一片。

    纵横蔓延的野草啊,覆盖了古老的驿道;阳光下的青翠,一直伸向遥远而荒颓的城墙。

    朋友即将离去,依依惜别之心,犹如那漫山遍野的野草,铺天盖地,无休无止。

    一方面是野草生命力的顽强;另一方面,离别之情又是那么的难以抑制。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斩不尽、锄不绝、烧不死,就如南唐李煜所言: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至此,漫天的野草与浓郁的离愁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把真挚的情感赋予生动的形象之中,清新自然,韵味悠长。无怪乎清人范大士会在《历代诗发》中说:极平淡,亦极新异,宜顾况之倾倒也!

    唐诗赏读·赋得古原草送别

    【韵译】

    古原幽幽

    青草连绵茂密

    秋风肆虐

    大地渐渐枯萎凋零

    来年春天

    又见蓊郁生意

    世世代代

    生生不息

    纵然是地下的野火

    摧毁了它的身躯

    春风一到

    又可绿达天际

    你看,

    那翠绿的身影

    蔓延上古老的驿道

    绿色的波涛

    掩映荒废的城池

    再次别离

    思念的心

    犹如那无边无际的野草

    随君远去

    无休无息

    唐诗赏读·赋得古原草送别

    成语中的历史人物

    成语中的历史人物

    01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轲既取奉之。发,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02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03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苻坚)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8、泰山北斗(韩愈)

    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0、东窗事发(秦桧)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

    04

    31、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释义: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33、梦笔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35、成竹在胸(文与可)

    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阵(许褚)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释义: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37、马革裹尸(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出自《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39、洛阳纸贵(左思)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40、背水一战(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05

    41、闻鸡起舞(祖逖)

    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44、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释义: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45、乐不思蜀(刘禅)

    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释义: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46、指鹿为马(赵高)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7、画龙点睛(张僧繇)

    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释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49、讳疾忌医(蔡桓公)

    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释义: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50、鞠躬尽瘁(诸葛亮)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帅作文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婴幼儿起名小百科5第一篇婴儿起名


    婴幼儿起名小百科5第一篇婴儿起名

    十六、以数联珠

    以数联珠法就是在名字中恰当地运用数词,使其像一根红线把闪光的珠玉串联起来,组成活泼多趣的名字。例如:

    于一川:满河的鱼儿自由戏水。

    李双江:两水夹明镜,李花飞雪来,好一个洁白的世界。

    马冠三:骏马踏云飞,英杰冠三年。毕四海:四海归一统,江山更壮丽。魏震五:威震五洲、誉满全球。

    叶六桐:梧桐浓叶六方开,引得凤凰四面来。

    吴七云:三吴七月多巧云,鹊桥翩翩度仙人。

    章八元:文章恰似八段锦,节节段段映彩云。

    田九成:稻谷九成即丰收,田家欢歌乐悠悠。

    王十朋:一个好汉三个帮,王家十朋多兴旺。

    徐百川;百川徐徐归大海、千曲百折势难改。

    沙千里:花茫戈壁千里沙,改造荒漠责任大,

    杨万里;高扬垂天翼、鹏程万里行。

    这些名字的数词,有很强的表现力,具有一般汉字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以数联味法是显示数词重要作用,以数取胜的命名方法。

    数词与其他词类一样,只有运用得恰当得体,才能发挥其神奇的作用。但是,要注意数词多种含义和不同用法。

    例如,数词的主要构词特点是:与名词组合表动作有次数,如初次与多次、罕见与频繁、个别与经常。

    数词还有些习惯用法:三与九往往表示数理大或多;一与十往往表示完全或满、十也表示多,一却既可表示多又可表示少、二与四往往表示成双成对或对称,五与七往往表示各种各种各样。

    就拿“一”来说、在名宇中它就有多种用法:(1)表全、满、如于一川。

    (2)表同一、一样、如万众一。(3)表开始、开端、如王一鸣。

    (4)表专一、集中,如杨思一。

    (S)表一个、一次,如吴一鹏,张一然。

    (6)表数量少、如闻一多。

    (7)表在最前面的序数、即第一,如郭占一。

    (8)表整齐化一,如李化一。

    可见、数词当中有许多学问,只有充分理解它才能在起名时更好地利用它。

    在起名中,数词如果运用得好,就能恰当地组词达意,起到以数联珠的作用。否则,如果乱用数词则可能是“以数乱石”损害名字的价值和意义。

    下面再举一批数词用得好的例子,以供研究:

    陆定一、高一智、段一森、顾二熊、王捷三、钱三强、李四光、潘四喜、王云五、李范五、曲六乙、谢六逸、孙七政、沈尔七、孟八一、孙九鼎,王九思、程十发、仇十洲、黄百谷,梁仞千、胡万春、何万样、王同亿、公乘亿、李万兆等。

    十七、虚实相生

    虚与实是一组矛盾,这组矛盾如果处理好了,就会协调统一,相辅相成。运用这一规律起名字,就是虚实相生法。

    这里的“虚”指虚词,“实”指实词,虚实相生就是虚词和实词巧妙配合,产生的富有表现力的美好效果

    虚词与实同怎样才能“相生”而不“相克”,这谁你有什么奥妙?

    先剖析一些具体例子。例如:

    矛以升这个名学可解释为让矛家得到迁升、发展,这里的“以”虚词,它的作用微妙,如果不存在这会虚词,那么前后两个实词就可能主谓,动宾。偏正,联合四种关系之一种。它的存在使前者成为“主体”,后者成为“要求”,名字要表达的使“主体”达到或实现某种“要求”的意思,两个实词的关系不有是直接的,而是委婉的。间接的,需要仔细分辩才能理清,虚词在这里起了转化前后两个实词的关系的作用。王之玺,卞之琳:这里的“之”是虚词,它的仔在使名字的“中心”后移,成为前偏后正的结构,前者主要表明后者的领属关系。在语言上“之”字的作用使名字更加舒缓而悠杨

    董其昌这个名字里的“其”是虚词,为后面的实词表示领属关系或指示方向,“其昌”即它的昌盛,然后再共同说明前边的实词:董(懂)--其昌,懂得它昌盛的道理或规律。这里的“其”字既要瞻前又要顾后,是两个实词连接的纽带,作用是很重要的。

    冯乃超、章乃器:这两个名字里的“乃”是虚词,有“于是”。"就是”的意思,表示前有因而后有果。前因省略,“超”“器”是后果:冯某立志超越前人。章氏决心成就大器,完成大事业。其中“乃”字的这个作用。任何一个实词都不能替代。

    罗亦农、郑亦秋:这两个名字里的“亦”是虚词,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意思是“你怎么样,我也怎么样”,有亲切感。“亦农”表示我与你同行,都是务农的;“亦秋”表示我与你同时生。都是在丰收的秋季诞生的。

    取名常用的虚词还有:尔、则、乎、也、哉、而、于、者兮等。如贺尔康、林则徐、林乎加、胡也频、谢觉哉、周而复、袁于令、王者师、张漾兮等。

    这些虚词组合,在一个人的名字中发挥着多种作用。可以表示两个实词间的多种关系,可以表示阐释,可以表示因果与转化,可以表示同类、同样,可以表示转折、变化,还可以表示范围、方向,也可以表示状况、状态和表示多种语气等。

    虚词与实词的组合,丰富了实词的内涵,充实了虚词的内容,实现了优势互补,达到了相得益彰的目的。并且使名字在语气上、语音上、结构上都更加活泼、优美而富于变化,这就从总体上提高了名字的功能与表现力。

    虚词属于“文言”的范畴,运用虚实相生取名法,应尽量做到通俗,避免出现晦涩难懂的现象

    十八、对立统一

    矛是进攻锐利的武器,盾是防守的坚韧招牌。矛与盾是对立的,又是可以统一的。把表面看来对立的东西,巧妙地统一-在名字之中,这就是对立统一的命名法。

    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可以发人深思,增加趣味。如白夜、安危、古今、甘苦、张驰、徐速、沈(沉)浮、茅(矛)盾、夏凉、艾兴等,都是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名字。

    用对立统一法命名应注意三点:

    第一、选准角度,确定对立点,构成矛盾。第二,与姓氏统筹安排,使矛盾得到统一。

    第三,加工文辞,深化名字的理性内涵,增加情趣

    这三点既是在命名过程中应注意的,也指明了思维方向和命名要点。现结合实例闹述如下。

    在自然与社会现象中,经常遇到的可以有这样一些矛盾:天与地、水与火、大与小、多与少、纵与横、快与慢、新与旧、力与圆、动与静、开与合、上与下、古与今、苦与甜、悲与喜、红与白、冬与夏、始与终、文与武、沉与浮、隐与露、东与西、内与外、强与弱、软与硬、优与劣、胜与败、早与晚、高与低、虚与实、顺与逆、老与少、中与外、美与丑、善与恶、贫与富、明与暗等,其中矛盾的对立点不同,反映了选择角度的差异。

    比如,大与小是从形体上说的,多与少是从数量上说的,快与慢是从速度上说的,上与下是从方位上说的,动与静是从存在状态上说的,如此等等。

    按照这种思维方法,还可以找到许多矛盾。从这众多矛盾中、选定一组最能体现主人特点的、作为名字的主体、这就完成了命名的第一步。

    假如选定的是“动与静”这组矛盾、落实到文字上那就是动静或静动。再与姓氏组合、统等安排、如果主人姓黄、与名相连就是黄静动,这就完成了第二步。

    黄静动作为名字显然不够理想、原因是:太直太白、不优美不艺术。静与动的声调都是去声,连续读不悦耳。这就需要修改加工,将“动”改成“波”,问题就解决了、黄静波:一个暗寓动与静的矛盾,揭示事态变化、又文雅优美、语音响亮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

    同样,沈柔坚、成方圆、黄河清、闻一参、王文武、张经维、赵守攻、谢雪红、廖梦醒、陈宜新等名字、也都体现了对文统一起名法的艺术魅力。

    这里应注意的是,在文辞上和选择角度上、要力争出“新”、有独创意识。

    十九、思想悟道

    思想悟道法就是将事理、道理、哲理之类的理性思考、通过命名体现出来,便名字显示出一定的思想深度、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十以中有崇德、敬才、尚思、重行、师道、尊勤、贵和、望成等意识。这在古今人名中都有所体现。例如:

    1、崇德类:王贵德、李布德、张其德、汤浴德、辛德源。

    2、才类:王才贵、丁继才、朱良才、张广才、史量才。

    3、尚思类:杨思本、吕思诚、卢思道、马思进、张思德

    4.重行类:王道行、容志行、徐立行、曾敏行、申时行。

    5.师道类:朱崇道、陆师道、袁宏道、李行道、沈道贤。

    6.尊勤类:余克勤、茅学勤、尹在勤、田崇勤、王立勤。

    7.贵和类:和自兴、康永和、齐家和、韩仁和、万士和。

    8.望成类:汤学成、梁思成、王铁成、郑律成、万贵成。用思想悟道法起的名字,其共同点是理性色彩较浓,都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但是,表现形态却有鲜明与含蓄的差别。

    其中,鲜明者其事理、道理一望而知。

    例如,田崇勤:土地崇尚勤劳的人,一分辛勤一分收获。含蓄者却必须通过“语”道,才能把握其精神实质。

    如辛德源:辛勤劳作,辛勤服务、辛勤创造、辛勤研究是一切美德的源泉。

    还有如史量才:一个人的才能用什么来衡量?用历史。他一生的史实是判定功过的惟一根据,也是衡量其才能大小的客观依据。

    和自兴:家和睦、百事通;人民团结,国家兴旺;和为贵这是历史的经验。

    正因为含蓄,所以需要“悟”;正因为“悟”而知,所以才感受深、效果好、富于吸引力,这正是思想悟道法的独特与精妙之处。

    用思想悟道法起名较成功的例子还有:

    齐治平:大家齐抓共管,共同参与治理,问题就能得到解决,社会就能太平。

    杨柔胜:杨柳以柔取胜,柔才能曲,才能轻飘曼舞,才能婆娑多姿。

    萧复兴: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秋霜渐紧,草木萧条:春风吹来万物复兴。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

    范正一:榜样与规范都是十分重要的,榜样具有强大的号作力,规范式的法则具有严格的约束力,两股力量协调一致,就能匡正社会,净化人生。

    思想悟道取名法可以寓理,可以寄怀,可以悟道,可以兴思,在为孩子起名感到困难时,它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二十、返朴归真

    有一些人的名字像山泉那样出自天然,像泥土那样本色原味,如同口语,不假修饰,格外亲切,别有风韵。这类名字的起法我们称之为返朴归真。“朴”指朴实、淳朴,“真”指纯真、率真,“朴”与“真”是其特点集中体现。

    这类名字,有的依姓连名,似乎信手拈来。如马德山、于得水、黄谷柳、白云梯、米万钟、柳成行、柴水香、冷朝阳、红线女,万道光等,因“姓”制宜,就“地”取材,有形象,有寓义,有写实,有寄托。

    这些名字看来如出自天然,实际上是颇费心机的,其巧妙之处表现在,虽经加工锤炼,却不露斧凿之迹。

    例如白云梯,这个名字很形象,又是春秋之际经常看到的自然现象:山顶上或树梢上,道道平行排列的白云,连着高天,仿佛给名字的主人架起了登天的云梯

    这个名字含义深远:“登天”本是困难的,有了“云梯”,最高理想也可以化为现实了。这个名字是有来历的,它可能受到“青云梯”的启发。李白诗曰:“脚著谢公履,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写的是登山的神奇场面。

    由“青云”想到“白云”,由“登山~想到“登天”。不是合情合理的吗?因此。白云梯这个看来很平常的名字,背后很可能包藏着不少“崎岖”呢!

    用返朴归真法起的名字。其语言形式极为朴实。粗看起来其实与一些俗语难以区分,但一经品评、推敲便可知道,其内涵及表理技法。绝不是一般俗语可以比拟的。

    比如,马达与马天来相比,前者是以俗语台名,后者是以返朴归真法命名。

    因为马达是电动机的俗称,除了表示动力之源外别无深意。马天来虽然更口语化、更好懂,但它的意义却非同寻常:从天上来的马,即是大马、神马具有天马的威力,神马的灵异。却又以普通马的姿态出现在人间,这就是马天来的旨意。

    从表现技法上看马达是直白式,马天来是委婉式。它将真相隐藏在口语化的语言形式之后,而不是“赤裸裸”地炫耀自己。

    由此可知,语言通俗而底蕴丰富、技法高明的,是用返朴归真法命名的。否则就是用俗语命名的。

    返补归真式的名字。是受大众欢迎的,是有生命力的。这类名字还有许多,如元好问、方千里、真山民、过春山、龙大道连得胜、聂大江、吴作人、白如冰、李明天等都是。(未完待续)

    许下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