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老妹儿?只有东北人才不懂得如何称呼陌生人么?| 易小荷(大姐有哪些称呼)
导读大姐有哪些称呼~ 1 新入职的小朋友很郁闷,上班的时候电梯里面有小孩子称呼她为阿姨。小朋友大学毕业证还有几周才拿到。素颜朝天,牛仔套装,一看就是那种典型的大学生装扮,于是我们问小孩子大概几岁,回答说三岁。 三岁小孩叫阿姨可能没啥错,但小朋友依旧愤愤不平。其...

1
新入职的小朋友很郁闷,上班的时候电梯里面有小孩子称呼她为阿姨。小朋友大学毕业证还有几周才拿到。素颜朝天,牛仔套装,一看就是那种典型的大学生装扮,于是我们问小孩子大概几岁,回答说三岁。

三岁小孩叫阿姨可能没啥错,但小朋友依旧愤愤不平。其实,如何称呼陌生人这个问题,在知乎上也困扰着成百上千人,有个叫作@杨浩 的高分问答是这样说的:
那天在公交车站台,一个学生模样的小女孩过来怯生生叫了我一声【小哥哥】,当时我瞬间沦陷了知道吗,我本身比较有耐心,对身边女同事朋友老婆女儿都很温柔,也一直想走暖男风格,突然被这一声小哥哥喊的我……感觉像回到十七岁的感觉一样,还有一点点小慌张。
然后她问我哪哪哪怎么走,我就帮她查了从哪里到那里转车坐几站路,我发誓当时我的语气非常温柔非常温柔。
问完了,然后这姑娘抱着手机给谁发了个语音说:“我问了路边一【叔叔】,他说要四十分钟才能到,要不你们先上去”。
瓦特,怎么成叔叔了?我不老啊,刚刚到小哥哥怎么不叫了?什么情况?现在女孩子这么小就不老实了吗?撒谎是不对滴啊?……?
——这说明一件事,其实所有人都很在意年龄的事情,无论是男是女。
就像前几年我妈还没被高血压欺压的时候,她特别喜欢深圳,除了阳光充沛,恐怕是因为她在那儿经常会忘记自己的年龄——老妈身材苗条,稍微修饰一下,出门买菜,得到的称呼统统都是“美女”。
大S有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女人有三件事情是命门:外表、年龄、皮肤,李敖生前总是得意洋洋地讲,他一生都喜欢“瘦高白秀幼 ” 。
所以作为一枚虚荣的女性,不要轻易去大东北这个地方。我20岁出头的时候,第一次得到“大姐”的称号就是在长春,而且对方是个中年男子——那个时候我年纪尚轻,对自我的价值没有稳定的判断,回去以后照了半个小时的镜子,差点想要从繁忙的跑道改弦易辙。
后来年头长了,认识的东北人越来越多,发现他们是地球上天天答送命题的一群人,除了“大哥”“大姐”“老妹儿”,还有“老铁”“丫蛋儿”这样一听就铿锵作响的称呼,就问问你,选啥吧?
所以,外地人在东北遇到的终极难题不仅有“你瞅啥”,更要命的是“称呼啥”。

2
作为人类,我们都是通过社会交往的过程里他人的反馈形成自我评价而后对行为进行调整,在这一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人有如一面“镜子”,因而中国社会里对陌生人的“称呼”,就变得特别值得玩味。
中国人主要是农耕民族,以农业为主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在不流动封闭性的乡村环境中,少数人口频繁密切接触,就形成了类亲属关系。按照费孝通的理论,这个人际关系是一个一个的同心圆圈,核心是家庭成员,外圈是亲属,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有一个位置。以此类推,熟人社会彼此之间就开始用亲属称谓语言,慢慢推广到陌生人之间。
随着宗族制度的瓦解,几千年来在中国社会中所形成的紧密的等级关系随之瓦解,取而代之是平等的人际关系。虽然由于中国传统的版本为思想仍然在人们心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在熟人交际中,特别是在与工作有关的交际环境中,受教育主体也不得不沿用人们惯常的称谓方式来称呼他人,可能部分地区的人在没有意识到有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依然沿用了传统的称呼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依然能听到听到陌生人之间的“大哥 ”“ 大姐 ” 的称呼。

3
淘宝倒是最早实现了称呼完全平等的地方,我很怀疑那个不分性别年龄的“亲”源自于国外。因为早年在美国逛商店,销售人员最喜欢的称呼就是“honey”,这个词和淘宝之“ 亲 ”殊途同归,完美地体现了商业社会人情世故的虚伪性。
比较一下各国的语言就知道,英文当中亲属只有几个档,一个“uncle”可以指伯伯、叔叔、堂叔、表叔,“sister”可以指姐姐也可以指妹妹,“cousin”泛一切指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惟有中文才会给每一个亲属人员都冠以独特不重合的称谓。
所以,在美国,一般男性称呼“sir”(正式一点)或者“buddy”,女性称呼“madam”(那时候我总以为是叫我man!)
而在中国,某段时间内,不认识的人,一律称呼“同志”就可以了。后来“同志”渐渐指向了其他的含义,现在基本上除了政府官员开会和新闻联播之外一般人很少用了;在北京,依然大量使用“师傅”;广东习惯使用“帅哥”“美女”;重庆一律喊“老师”……随着互联网时代来袭,从淘宝上的“亲”也开始慢慢过渡到抖音上的“小姐姐”“小哥哥”……

4
但是,在遇到一个不知道年龄的女人的时候,直男们请一定要想明白此时的称呼其实是一道暗藏杀机的哲学题,无论是叫“阿姨”还是“姐”,结局基本上都是“卒”。
为什么女人,尤其是中国女人们这么在意年龄这件事情?
就像我的美国朋友们谈到对中国的印象,一准会说“人很多”,而且基本上是年轻人。在美国的超市、日本的出租车上,我们会看到很多白发苍苍的服务员、司机,但是中国,基层建设岗位上都是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
我从前做的时候去美国采访,发现除了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是在40岁以上,白发苍苍的不在少数。可是回到国内,一个比一个年轻,大部分是大学刚毕业就出来跑,到30岁的时候,周围所有的人都会提醒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做,人员更新特别快。可是在国外却是以暮年了还在做骄傲的。
在中国这种年龄很有压力的国家里面,似乎年轻就意味着朝气,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老板喜欢的年轻人的低薪以及潜力,而年纪大的意味着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甚至于薪水过高,久而久之,年轻人变成了一种似乎永远存在的资源,而且是最优越的资源。
西方国家,特别重视人的隐私,随意询问女生的年龄和询问人的收入一样,都被视为窥探隐私的一种表现。但是奇怪的是,日本的电视新闻、综艺节目、潮流杂志居然会把人的出生年月日写上去,因为日本是个“论资排辈”的社会,等级分明、长幼有序。

日本综艺不论男星女星,都会标注年龄
但是在中国,“老女人”一定不是什么好话。这三个字似乎散发着一种过时的落后的,甚至因为不再美貌而散发出腐朽的行将就木的气息。

5
查了资料才知道,日本是一个自古以来等级相当森严的国家,无论是前辈晚辈,上司下属,都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明治维新时期,颁布法令“四民平等”,但是大和民族的民族特性和历史的变迁等复杂因素,使得日本慢慢形成了新的“普世价值”,也就是论资排辈。
所以为什么我们在日剧里面能看见有人动不动就拿出“我可是学姐”这样幼稚的话来威胁,到最后隐私这个属性只能让渡给尊敬这个点。
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世界上可以说是最为复杂的“敬语系统”,略等于北京话里面的“您”。晚辈对于长辈不使用敬语,是可以被斥作没有素质的。
所以同样都是初次见面,不能从肉眼判断谁是长辈,谁是晚辈的情况下,明确大胆地说出(标注出)年龄,成为彼此之间化解尴尬的一种办法。除了日本之外,韩国社会的长幼尊卑同样非常森严。据在韩国职业联赛踢过球的中国球员讲,韩国球队中老队员是可以直接打年轻队员耳光的,年轻队员只能唯唯诺诺,不敢稍加辞色,更别说反抗了。
而在中国,现在基本已经没有这种特别森严的长幼之别,毕竟经过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无数人连兄弟姐妹都没有,也就无所谓排序的问题了。然而在陌生人交往称谓时,还是要给对方在自己的社交同心圆中放置一个位置。此前,也出现过以对方的职业作为称呼的现象,比如直呼对方为“服务员”“保安”“工友”等……但是慢慢地,我们发现这种通称既无法精准符合实际身份,又未必得到被称呼者的认同。甚至可能遭遇强烈反弹,比如下面的例子。

学者王立廷在《称谓艺术》当中,对称谓的转变和人们对称谓的无所适从有一段精准的论断,他说:
在这里新文化与旧文化,新的道德观念与旧的道德观念。新的称谓原则与旧的从未远走互相冲突,互相碰撞,互相交织。全新的称谓系统和称谓原则始终没有完全建立。因此人们在称谓的选择使用中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我们认为无称可呼的现象其实质是新旧文化核心和新旧人际关系的碰撞在称谓中的反应。
其实也不必对“称无可呼 ” 特别纠结,名字只是个代号,称呼也就是代号的代号。譬如现在,人到中年的我,已经走出了自我怀疑和焦虑的时期了,面对任何称呼我都会拈花微笑。只要你用心,会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终究有一天,所有人会老到连阿姨叔叔这样的词都安放不下了……


上了年纪的女人,最讨厌这5种称呼,男人可别犯这类低级错误
推荐语:男人的情商真的很重要。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男人即便长相很一般,家庭环境也一般。但他们只要能说会道,懂得照顾女人的心,那么异性缘也会非常好,身边有很多的异性朋友。相反的,情商低的男人在爱情中,同一个错误会一犯再犯,因为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情商高的男人几乎不会犯什么错误,因为他们懂女人的那点“小心思”。
有时候,男人为了强调自己的特别,想给女人起一些有趣而有意义或者亲昵的称呼,缩短与异性的距离。但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太过于激进,容易犯了交往的禁忌。
因为上了年纪的女人,很讨厌这5种称呼,男人们知道以后,可别犯这类低级的错误了。
第一个称呼:小姐。
古代的小姐可都是林黛玉这样的大家闺秀,一般家庭的女孩,是没有资格被称之为小姐的。

可如今,“小姐”这个称呼在现代社会中,隐指那些风尘女子,小姐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不受待见”的称呼。称呼女性为小姐,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在某些夜店酒吧或者夜总会上班的“不正经”女人,所以尽量不要这样称呼女方,避免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个称呼:阿姨。
阿姨这个称呼,听起来很正常,那是晚辈对女性长辈的一种正常叫法。但如果是差不多的同龄男人,使用阿姨的称呼就要慎重一些了。上了年纪的女人,虽然看起来容颜已经衰老,但她们在心里通常却不会承认自己真的老了。

所以,我们发现很多人在问路的时候,如果称呼上了点年纪的人“阿姨”,很多时候得到的是她们反馈的错误目的地。
由此可见,如何称呼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学问的。
第三个称呼:大姐。
男性叫陌生女人叫大姐,可能得到的不是对方的回应,而是一脸的嫌弃。因为大姐,通常是把女人叫老的一种称呼,让女人听了高兴不起来。如果对方看起来真的比自己年纪大,那么可以直接套近乎称呼“姐”,而不是大姐,这种叫法容易叫人不待见。

第四个称呼:喂。
即使是你不认识的人,需要跟对方搭讪时,也不要用喂、哎等不礼貌的叫法来称呼对方。因为这样叫别人,会被对方认为你这个人没有学识和修养,不值得和你相处,更不愿和你产生任何的瓜葛,哪怕是说简单的话也不想。

第五个称呼:小妹。
成年男性叫女人小妹不合适,因为小妹这个称呼带有一点“暧昧”的表达, 不适合陌生人,更适合有好感的异性。
相比之下,则可以称呼对方为“妹子”,这样能够让人心情愉悦一些,因为这个称呼不那么显老,也比较得体。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男人称呼上了年纪的女人,最好是结合对方的名字,比如某某姐、某某妹,或者直接称呼对方是,这样剧不会显得太过尴尬。等熟络了以后,再叫对方一些亲昵的称呼,可以有效地增进彼此的感情。

结语:说话是一门艺术,称呼别人也是一种值得研究的学问,特别是对于那些想通过搭讪谈恋爱的男性来说,称呼不同年龄的女性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则一开口叫人就结束了,这样的低级错误当然要避免。
不知道大家对此怎么看呢?
怎么理解当下流行的打招呼叫法,陌生人之间又如何把握好分寸?

时代的变化表现在方方面面,一切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就以陌生人之间打招呼这一现象来看,发生了很多变化,似乎给人一点“乱”的感觉,到处随意叫“哥哥”“姐姐”“妹妹”“美女”“帅哥”……究其原因,这种变化,其实是市场经济所需的公关交往中的产物。在此无意更多分析,只是觉得在这“乱叫”中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度、掌控好自己的分寸,显得十分必要。
一、同志:这个叫法的流行始于上世纪初,源于志同道合革命者之间的称呼,后来大众化了。新中国历史上,“同志”叫法几乎是唯一,年龄相仿叫同志,老的叫老同志、小的叫小同志、介绍个新来的人“这是李同志”,文革时期“妈同志、爸同志、爷爷奶奶老同志”,一个“同志”全覆盖。如今“同志”黯然失色了,甚至还被同性恋给盗用了。
现在打招呼中还在使用“同志”的人群一般都是年龄大些的人了,和对方的年龄没啥关系,至多加个老或小。
2.师傅:“师傅”这个叫法过去是很严肃的称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个叫法的随意化是近些年逐渐兴起,很多情况下取代了过去“同志”叫法,有点“捧着”对方的色彩,老师傅、小师傅,求人所需吧。不同行业领域间的往来,你叫“同志”或许就不是那回事了。
3.大哥、大姐:这个叫法应该是源于公关所需。在实际交往中,叫对了挺好,比如判断对方年龄肯定比自己大,这样叫比较合适,既尊重了,也“近乎了”拉近了距离。但是在对方年龄跟自己年龄差不多、甚至小的情况下,叫“大哥”“大姐”效果就不好,有的人会介意、反感,你是个明显虚头巴脑的人,给人家叫“老了”。女人更讨厌(我有那么老吗?你都多大了叫我大姐?)
与之接近的叫法“哥哥”、“姐姐”,陌生人之间还是不合适的。异性之间总给人些许的“暧昧”感。
4. 哥们、兄弟、姐们、妹子: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公关产物。一般是觉得对方与自己属于同龄人或比自己小点时使用。这样叫的人,在性格上有“自来熟”特点,有与陌生人迅速拉近距离的能力, 一般来说对方都不会反感,是公关能说会道的人。
5.女士、男士、先生、小姐:“女士”、“ 男士”、“ 先生”,这与公关没多大关系。一般在特定的环境中,需要提醒、提示、询问、打听等时使用,在办事打交道过程中不太适合使用。一般性格比较严肃的人使用几率大。
“小姐”,这个叫法过去都是大家闺秀、富贵人家千金的尊贵身份称谓,可现在变成了“小姐”,此“小姐”非彼“小姐”,本来意思没了,也就不能用在公关交往中了。
6.阿姨、叔叔:这个可谓 “多用途”,任何场所,只要判断准对方的年龄属于长辈段位就可以。但明明人家年龄和自己差不多,叫阿姨、叫叔叔,就滑稽了,让人反感,女人更在乎,或许郁闷一天呢。所以,看人要准的同时,自己也要有年龄感,自己都是阿姨年龄段人了,叫与自己差不多的人阿姨,人家反感是正常的反应,所以有些礼貌是绝对有分寸感的。
7.帅哥、美女:带有恭维(夸)、调侃、玩笑色彩的打招呼法,适用于中年以下人群,也是比较随意的打招呼法,出发点是让对方听着高兴、舒服(人都喜欢好听、赞美的话,明明知道自己长的就是一般人,但还是喜欢听有人叫美女。人心向美、求美呀。)。但要值得注意的是,明明这个人和“帅哥”“ 美女”不沾边,人家自己都觉得长的困难,你叫人家帅哥或美女,你啥意思?瞎吗?是不是太没“底线了”。我都长成这样了,你叫我美女(帅哥),这不是寒碜人吗?!是人家的软肋,是忌讳的。这就是个分寸感的把握问题,“帅哥”“ 美女”再泛滥也是有边际的。
8.小伙、姑娘、孩子:这一般是中老年人对感觉是孩子辈分人的叫法。人到了一定年龄变得慈爱,往往对一些陌生小孩、年轻人,感觉是孩子辈分的,自然就叫孩子,这不仅仅是一个叫法,实际是为人之父、为人之母的爱心的无意流露。
再有,在与陌生人第一次见面中,表情、距离也是要注意的问题。微笑是必须,但第一次打交道,身体跟人家贴的很近就不合适,哪来的那么“亲近”。
总之,打招呼叫法的变化,也是时代变化的一面镜子,过去是革命色彩突出,一个“同志”全覆盖。如今的形形色色的叫法,无疑是市场经济催生出来的,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比较符合人性的一面,在此不做更多阐述,只是说在这个变化中,每个人把握好自己的度、掌控好分寸感,不瞎叫、乱叫、是十分必要的。怎么与陌生人第一次见面办事打招呼,也展示着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 1广州聘大工作如何申请补贴,广乎 | 22年10月广州3000元基层就业补贴申请攻略,保姆级指导
- 2如何拿住股票赚钱,怎样买股票才能挣钱?
- 3打到满地找牙都要说,新房这14个地方不要再白白花钱!全都浪费(鹰牌瓷砖如何识别真伪)
- 4类案检索运用场景与规则方法(法律推理形式有哪些)
- 5肠健康,常健康!调理肠道必知小知识(肠道有害菌有哪些)
- 6斐讯路由器K1/K2/K2P系列刷机流程图文教程(斐讯如何恢复出厂设置方法)
- 7农村怎么取暖?农村采暖方式哪种好?(东北农村冬天怎么取暖)
- 8很好的样子|一篇《岳池农家》咏出“中国农家乐之源”(一什么农家风光填空)
- 9寿桃怎么做视频,辟谣!网传贵州128岁老太君寿辰,百岁女儿亲自献寿桃是虚假的
发表观点(0条)